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七百二十六章 男主角只能是颜良(2/4)

全干光?!

但是,他们干饭的氛围也确实很好就是了。

他们这群人,认识的时间太久了,中间又各自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发生了很多的故事,只要坐在一起,聊起来,几乎聊的都是观众会感兴趣的话题。

娱乐圈,名人,没有曝光于台前的那些私事… 包括定档于国庆档上映的《热带雨季》。

这是李真真专门请彭之行主动提起的话题。

这一期播出的时候,差不多也是《热带雨季》进入宣传期、即将上映的时候了。

李真真一般都会在每一季节目里,为大家的作品做一下宣传。

还不是那种硬宣传。

彭之行就问:“《热带雨季》这个文艺片定档在国庆节档期上映,确实还是挺少见的,为什么会这样选择?”

陆严河笑着说:“这是宣发公司决定的,不过,我觉得他们这么做也挺有意义的,确实,大家首选肯定还是想要去看一些感官上更有刺激性的电影嘛,《热带雨季》也不是冲着国庆档的票房的前三名去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档期,容得下更多的电影,也许一百个去看电影的观众里,只有一个想要安安静静地看一个讲故事的片子,但在国庆档这样大的观众流量下,也是很可观的。”

彭之行问:“你对《热带雨季》的票房有什么样的期望?”

“当然是越高越好啦。”

陆严河说,“不过没关系啦,电影没有回本压力,无论是制片方,还是它在中国的发行方,都早就已经回本了。”

“是吗?”

彭之行很震惊,“为什么?

呃,我确实知道一些,但具体是怎么做到的?

很多观众可能也都不知道。”

“其实电影并不仅仅是简单地靠院线票房盈利的,尤其是文艺片,很多人都以为文艺片就大概率是亏本的,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陆严河说,“就以《热带雨季》为例,它虽然还没有上映,据我所知,它已经卖出了国内的网络播放权、电视台播放权,还有包括额外付费点播,包括还有一个商务合作。”

彭之行问:“是大部分文艺片都可以做到这样吗?”

陆严河摇头:“也不是,这个就要看发行方的发行渠道,包括这个电影本身受市场关注的程度。

正常情况下,一个普通的文艺片可能只有院线票房收入,国内视频网站和电视台的版权收入,再加上一笔海外发行收入。”

“那按照我的理解,其实还是要有像你这样的大明星主演,其实文艺片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关注。”

“其实也不是。”

陆严河摇头,“在我们国内有点过度依赖院线票房,过度依赖明星,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国内电影市场得很晚,到目前也就二三十年,所以,很多的收益渠道,并没有一个足够的时间去,去做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你像DVD,虽然现在流媒体崛起,在我们的理解中,其实这已经没有什么人买的,但在欧美,它从家庭娱乐收入,慢慢地转型,开始变成了一个面向影迷群体的、昂贵的收藏品,就像现在的黑胶唱片,虽然销售数量小了,但产业转型之后,销售价格却成了收藏品的价格,它们仍然找到了新的方式,继续延续碟片这一形式,对电影方来说,当然也仍然还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但是在国内,本身DVD这种市场就没有真正大面积地打开过,有一段时间它蓬勃,是盗版,所以,要说产业转型,说实话,它一开始就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过,更不用说转型了。”

大家听着这些,点了点头。

“实际上,中国的市场非常大。”

陆严河最后说,“这个行业现在很多人只能去一遍遍地复制一个成功盈利的模式,却无法开发新的盈利模式,导致电影的盈利渠道,非常受限。”

“那灵河现在做了什么?

灵河的电影,除了你刚才所说的那些,有别的盈利模式吗?”

彭之行问。

这是他真的很好奇的。

陆严河笑着对镜头说:“这些太专业了,节目的观众也未必想听,你们尽量剪掉吧。”

说完这个,陆严河才介绍。

“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

比如,商务合作,像《情书》,我们就跟咖啡、零售等十几个品牌进行了商务联名合作。

像《胭脂扣》,其实大规模放映结束以后,我们一直在各个地方做特别观影活动,一场下来虽然只有几万元的票房收入,但是我们一年能够做大约一百多场。

“不仅我们组织,我们灵河的版权运营部门,其实也在不断地给一些活动授权电影播放,当然,这是主动去谈的,以前大家是没有这个意识的。

“像有的城市做中元节活动,我们会主动去谈,在这个活动里做《胭脂扣》放映。

“你知道,类似这样的各种各样的主题活动是非常多的,关键是有没有人有心去沟通这样的合作,去拓宽电影的运营范围。”

“也是因为这些电影本身就很经典。”

彭之行说。

陆严河点头:“其实经不经典的另说,现在的电影公司,谁家手里没有一些经典片子的版权,但问题是整个行业都在追逐头部,都只盯着那些卖了几十亿票房的电影,大家都想着一口气吃一块大的。

我说的这些,大家未必不知道,但在他们眼里,这都是蝇头小利,不值得做。”

“其实我听下来之后,我觉得你说的这些,确实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彭之行说。

陆严河点头。

“但这才是常态,不是吗?”

陆严河说,“你看,《武林外传》在江芝打造了一个七侠镇,专门请编剧写新的剧本,招募演员做实景演出,从筹备到正式开放,好几年的时间,人家没有赚快钱,也不是只打算利用这个剧的热度,赚一两年的热钱,所以,他们慢慢就做出了口碑,很多去过的人都在夸江芝的诚意。”

陆严河笑了笑,“其实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你知道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灵河做的电影,都是这么小成本的电影?

好像灵河的电影,也不是不能卖出大票房来,比如《情书》,你知道,有很多人想让我做《情书2》。”

“我理解你为什么不想做《情书2》,但我确实也很疑惑,灵河为什么不做大片?”

彭之行说。

“因为没有这个实力。”

陆严河直言,“我不希望灵河成为一个被别人影响的公司,所以,这家公司没有任何融资,也不接受股权交易。

那实际上,这就是一家很小的公司,只是阴差阳错地做了几个成绩很不错的作品出来,它的本质还是一家小公司,做大片,成了当然是好的,要是没成呢?

亏了呢?

一部片子几个亿亏进去,那这个公司就直接可以关门了。”

其他人若有所思。

“我不想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我也认为,多大本事端多大碗,一步一步慢慢来,积少成多,最关键的是,只有每一步都扎扎实实地走了,你才不会因为走得太快而摔跤。

“这也是我认为灵河为什么要尽可能地拓展它版权运营范围、收入来源的原因,哪怕很多时候,它就是一点蝇头小利,没关系,多一条路,多一点有备无患。”

陆严河的话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这已经超越了一个艺人需要了解的范畴,可是,这又让他们都有所启发。

每一个艺人,其实都是一个小公司。

他们就是这家小公司最核心的商品。

陆严河所说的这些行业问题,又何尝不是他们作为一个明星艺人在包装运营中遇到的问题。

他们陷入了同样的怪圈,同样感到一种“内卷”

式的同质化营销。

也同样,他们的事业规划和策略,都是冲着那个一口气能吃下一大块的方向去做的。

没有积跬步以千里,也不再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力量。

宋林欣忽然感慨。

“我突然在想,这几年,我写了不少歌,其实都陷入了一个怪圈,每一次拿出一首新歌,如果没有得到正面的反馈,或者是平台数据不是很好,就会质疑自己,会变得焦虑,然后这样的心情就会让我更焦虑下一次的创作,下一次拿出来的作品,有多少歌迷会喜欢?

这是不是又是一次我自嗨的创作?”

苏晓惊讶地问:“你的歌已经很火了,你还会这么想吗?”

宋林欣点点头,转头看向秦智白。

“你会吗?”

秦智白摇头,“我不管别人的评价,我只写我想写的歌。”

“你也不会因为写的歌反馈不佳就焦虑?”

宋林欣问。

秦智白:“不会,现在已经比我预期的要红了,我不想这么红。”

“…”

宋林欣一时有点不知道该跟秦智白说什么。

颜良一笑。

“秦智白他从出道开始就没有想要大红大紫,你从他这里找认同感,找错人了。”

宋林欣:“我还以为他改变主意了呢。”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