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文艺片(3/4)
陆严河猜徐明月可能是动了想要把苗月签到江印出版社去的心思了。
不过,徐明月现在也只是一个实习生,她应该没有这样的权限才对,还得找带她的许小茵。
雨下到十一点半左右就停了。
陆严河跟她们在学校的东门碰面。
苗月叫了一辆网约车,载他们去餐厅。
“学姐,严河,今天麻烦你们了。”
苗月说。
徐明月说:“这麻烦什么,都是一个学院的同学,能帮上的忙当然帮,不过,苗月,我听说你妈妈就是作家,在这方面你妈妈不帮你掌掌眼吗?”
苗月摇头,说:“我妈妈一直是写传统文学的,要说实体出版、文学评论那一块儿,我妈还认识不少人,但要说到影视改编,她比我还不了解。”
徐明月问:“约你的制片人叫什么名字?
是哪家公司的?”
“刘毕戈,龙岩影业的。”
苗月说,“我的都出版了有三年了,突然联系我,问我影视版权还在不在我手里。”
“能够卖版权是一件好事。”
徐明月说,“既能二次促进你这本书的销量,提高你的知名度,还能够赚一笔改编费。”
苗月点头,说:“是啊,我也很想卖,但从来没有人找过,确实也不是很畅销就是了,总共就卖了一万五千本。”
“叫什么名字?
什么题材?”
“《暮春》,其实就是几个高一的学生在暑假补习班认识以后发生的一些故事。”
苗月说,“也没有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就是一些日常的小故事,完全取材于我当年上补习班遇到的那几个人。”
“有谈恋爱吗?”
“没有。”
苗月说,“那个时候谁敢谈恋爱啊。”
“那也不是当下比较热门的改编题材啊。”
徐明月问,“网上应该能够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吧?”
苗月点头,“有。”
徐明月马上用手机上网查了一下。
当时出版社给这本书的介绍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夏天,一群青春迷惘的少年”
。
徐明月看到这行字,都懵了。
还有出版社能这么敷衍地写文案的?
这样的书能卖得出去才怪!
再一看出版社,都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出版社,徐明月都没有听说过。
徐明月差一点直接问苗月,为什么要在这样的出版社出书——好险,话到嘴边,总算还是忍住了,没有说出一些不该说的话来。
因为没有读过原著的内容,徐明月现在还不好说,这本书的改编前景怎么样。
但是按照苗月所说的,这本并不是那种情节性很强的,一般也不太受改编的青睐。
不过今天也只是聊一聊而已,不用做任何决定,压力并不大。
他们到的时候,刘毕戈已经到了,餐厅是他订的,当陆严河跟着苗月一块儿进来的时候,刘毕戈看到陆严河,显然先愣了一下。
刘毕戈并不知道陆严河今天会过来,这有点出乎意料。
苗月一进门就解释:“刘制片,我带了我两个同学过来,没关系吧?”
这样一问,也只是缓解刘毕戈的诧异和不解而已。
苗月就是为了让刘毕戈没有拒绝的余地,才没有提前告诉他。
刘毕戈笑着摆了摆手,说:“没关系,请坐。”
他笑着点了下头,说:“我想起来了,你也在振华读书,你们是同学。”
他这话是对陆严河说的。
“您好。”
陆严河礼貌地打招呼。
刘毕戈起身,拿水壶给他们三个人倒水。
几个人受宠若惊,忙不迭地说“我们自己来”
,但是刘毕戈仍然坚持给他们把水给倒上了,才放下水壶。
“别客气。”
这时,服务员敲门进来,上菜。
刘毕戈说:“我们边吃边聊吧,这家餐厅是一个朋友带我来过,她也跟你们一样,还在上学,总说我平时吃的东西不是你们年轻人爱吃的。”
“您也才…三十岁左右吧?”
苗月迟疑地问。
刘毕戈长得就是三十岁左右的样子,相貌仍然年轻,如果不是身上有成熟的气场,穿衬衣西裤,换个年轻点的发型,说他是个大学生也不过分。
他点了点头,说:“三十二了。”
“看不出来啊。”
徐明月说,“不都说演艺圈是一个很操劳的地方吗?
在你身上好像是反其道而行之。”
刘毕戈笑了笑,说:“那可能是我比较闲,不够忙,压力也不够大。”
“怎么会。”
徐明月一下不知道该怎么接了。
但刘毕戈已经自己接上了,说:“不过我确实也是刚从海外回来不久,以前都在法国待着。”
“嗯?”
“我在法国学的电影,毕业后就一直在那边当助理。”
刘毕戈说,“我去年回国,加入了龙岩影业,也没有干什么正经活儿,一直在找项目,找了很久,我那个朋友给我推荐了你这本。”
苗月很不好意思的样子,说:“《暮春》是我高二的时候写的,不是很成熟。”
刘毕戈却说:“写得很好,我很喜欢,所以联系了你,想要谈一下电影改编的事情。”
苗月点了下头。
“你考虑过把它改编成电影吗?”
刘毕戈问苗月。
苗月:“我当然有想过,不过确实也没有人找过我,这本的出版方当初也给一些影视公司推荐过,但因为主线不是很明显,大部分都是日常,所以没有公司想要拍。”
刘毕戈点头,说:“它确实不是一个商业电影的好故事。”
“那——”
苗月露出疑惑之色。
徐明月知道这个时候苗月是迟疑了,或许是有些话不好由她问出口,或许是不知道刘毕戈的意思,这段时间,徐明月跟着许小茵一块儿见识了很多人、很多事,自忖是他们几个人里最有经验的,于是捡起了话头,说:“刘制片,那你是想要把这本改编成一个什么样的电影呢?”
“暂时没有想好。”
刘毕戈淡然自若地说,“但肯定没办法指望上院线赚钱。”
“既然都没办法指望赚钱,那为什么你想要把它开发成一部电影?”
徐明月有些疑惑地问。
“我只是说,它没办法指望上院线赚钱,以我的观察,目前国内的院线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生存土壤。”
刘毕戈说,“只能做成小成本的文艺片,走这一条路子。
至于我为什么想要把它开发成一部电影,其实理由已经说过了,我喜欢这本,而我正好要找一个项目来做,所以就看中了它。”
小成本的文艺片?
他们三个人在来之前,还真没有往这个方向想过。
刘毕戈说:“反正今天只是聊一聊,不用急着现在做决定,我也得把我能够给出来的条件说了,五年内,独家电影拍摄权,授权金15万元,这是我能够给出的条件,当然,最后是以龙岩影业来签合同,独家电影拍摄权也是归龙岩所有。”
苗月露出了惊讶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