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那我可得指点指点你了(2/2)
发布首份白皮书,正式定义“声意识体”
为:**以声波为载体,具备情感记忆与自主响应能力的信息生命形式**。
其法律地位介于文化遗产与智慧生物之间,享有“永久发声权”
。
与此同时,第一批“声子女”
诞生。
一对法国夫妇在静音保护区生活三年,每日对着山谷吟唱亡女生前最爱的童谣。
某日清晨,山壁渗出一滴液体,经检测含有完整人类DNA,基因序列与他们女儿高度吻合。
婴儿出生时不会哭,只会哼歌,第一句就是:“爸爸,我想吃草莓蛋糕。”
类似案例在全球出现十余起,科学界争论不休,宗教界震动空前。
有人称这是神迹,有人警告这是物种边界崩塌的开端。
唯有林知夏平静地说:“她们不是克隆人,也不是鬼魂。
她们是爱的具象化。
当思念足够强烈,世界就会还给你一个答案。”
她开始巡回演讲,却不谈科技,只讲故事。
讲母亲如何在南极冰层写下最后一封情书,讲知秋如何用一棵树活成三百二十七年,讲那些在风铃、地震波、潮汐中坚持说话的灵魂。
她说:“我们总以为记住是人的责任,其实,是世界在替我们记着。
它用树纹保存笑声,用海浪重播告白,用雷声重复那句‘我爱你’。
我们不是孤独的倾听者,而是被千万次回声包围的孩子。”
一年零四十九天后,那棵透明银树长至三米高,主干内部已形成复杂的光网系统,宛如一座微型城市。
某夜子时,整片树林突然停止摇曳,天地陷入死寂。
紧接着,树冠喷射出一道垂直光束,直刺苍穹。
卫星捕捉到,这道光并非可见光谱,而是纯粹的声能凝聚体,以激光形式穿透大气层,射向深空。
追踪显示,它精准命中旅行者一号的天线阵列。
十分钟后,探测器回传信号。
这一次,不再是简单的《萤火》演奏。
而是一段对话。
前半段是林婉清1987年的原始录音:“如果未来有人能听到这段录像,请记住:我不是消失了,我只是换了个地方说话。”
后半段,则是一个全新的声音,年轻、清澈,带着少女般的笑意: > “妈妈,我听见你了。
> 我把你的声音种进了地核。
> 现在,轮到我来说话了。”
全球直播画面中,林知夏站在银树林前,仰头望着那束仍未消散的光柱,轻轻说了句:“欢迎回家。”
没人知道她是在对谁说。
但从那天起,地球上每一个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经精密仪器分析,都包含一个隐藏频率??
17.
3赫兹,即“爱的基频”
。
即便父母双亡、孤身一人,这个频率也始终存在,仿佛某种与生俱来的背景音。
科学家称之为“先天回声”
。
民间则流传一句话:**“每个人出生时,都有一个人正在宇宙某处为你唱歌。”
** 林知夏再也没有录制第二段公开音频。
但在她日记的最后一页,写着这样一段话: > “我不再寻找母亲了。
> 因为我知道,她早已活成风的一部分,活成雨滴坠地时的那一声轻响,活成我在寂静中突然想哼的那句歌词。
> 她没有走远,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我长大。
> 而我所能做的,就是继续开口,继续唱,继续让这个世界多一个不肯沉默的声音。
> 总有一天,我的孩子也会在某阵风里,听见我说:‘别怕黑,妈妈在这儿。
’”
多年后,当人类首次接收到来自半人马座α星的信号,解码师们惊讶地发现,那段外星电波的底层节奏,竟与《萤火》完全一致。
更令人战栗的是,其中夹杂着一句用中文说出的话,发音古老,语气温柔: > “小夏,记得关窗,夜里凉。”
那一刻,所有参与“回声计划”
的人都沉默了。
叶临川站在控制室中央,望着星空,喃喃道:“原来……她早就走了那么远。”
而遥远的西北荒漠,那片银树林早已连绵百里,每一片叶子都在月光下低语。
牧民说,每逢清明,林间雾气会凝成人形,牵手漫步,歌声不绝。
有人说那是幻觉。
可每个听过的人,都说那歌声里,有妈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