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二章 这何尝不是一种ntr(1/3)

随着余惟红透半边天,《音乐盲盒》节目的保密工作也越来越难做了。

尽管门票上写的明明白白,“严禁透露未公开的节目信息”

,但节目刚一播完,余惟唱了两首歌的事就被迅速散播了出去…… 这种事很难防...

北京植物园的清晨,露珠顺着银树花瓣状的晶体缓缓滑落,在朝阳下折射出七彩光晕。

那铃音般的旋律并未因时间推移而减弱,反而愈发清晰,像是从大地深处渗出的呼吸。

园中已有数百人静立聆听,有人闭目含泪,有人牵着孩子的手轻声哼唱,还有外国游客跪坐在草地上,用手机录下这不可思议的声音。

林知夏站在人群后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帽兜遮住了大半张脸。

她没有靠近银树,只是远远望着。

对她而言,那不是一棵树,而是一封写给宇宙的情书??

由无数普通人用眼泪、拥抱和原谅共同署名。

手机震动起来。

是编剧工作室的助理发来的消息:“《听见》电视剧版剧本初稿已完成,请问是否需要调整情感主线?

目前设定您为原型人物‘苏远’的叙事视角。”

林知夏盯着屏幕良久,指尖悬在键盘上迟迟未动。

最终她只回了一句:“不要塑造英雄。

主角应该是个会害怕、会崩溃、也会忘记初心的人。

她写下故事,不是因为她勇敢,而是因为她再也无法忍受沉默。”

发送完毕,她将手机倒扣进包里,转身离开。

今天她要去见一个人。

地铁穿过城市腹地,车厢内播放着公益广播:“本年度‘倾听日’将于明日正式启动,全国中小学将开展十分钟无声交流课程……”

林知夏望着窗外飞逝的光影,忽然想起母亲档案中的那句话??

“真正的文娱,是让灵魂重新学会歌唱”



可如今,谁还记得怎么唱?

出站后步行十分钟,她来到一家老旧的心理咨询中心。

门牌上写着“情绪共振研究所”

,玻璃门内贴着一张手绘海报:一个耳朵长出枝叶的人,正把声音种进土壤。

推门进去时,前台女孩抬起头,眼神微怔。

“林……林老师?”

“叫我知夏就好。”

她笑了笑,“我约了陈砚生前最后一位接诊患者,陆小姐。”

女孩迅速翻查记录,“有的,在三号室等您。

不过……她情况比较特殊,已经三年没说过一句话了。”

林知夏点头,接过访客卡走向走廊尽头。

3号房间灯光柔和,窗帘半掩,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薰衣草香。

一名年轻女子背对着门坐在窗边,黑发垂至腰际,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膝盖上的布偶熊。

“陆雨晴?”

林知夏轻声唤道。

女子身体微微一颤,却没有回头。

她在对面坐下,不急着开口,只是静静看着对方。

阳光斜照在两人之间,尘埃如音符般浮动。

过了许久,林知夏才缓缓说道:“我知道你不相信语言能带来改变。

我也曾这么认为。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有些话,哪怕没人听见,也必须说出口。”

她从包里取出一台老式录音笔,放在桌上。

“这是陈砚留下的。

他总说,人类最珍贵的能力,不是表达,而是愿意在说完之后,还等着别人回应。”

陆雨晴的手指顿住了。

“你不知道吧?

他是你治疗记录的匿名审阅专家之一。

每次你的心理评估报告出来,他都会亲自标注‘建议延长共情干预周期’。

他说你不是封闭,是在等待一个值得信任的频率。”

女子终于转过头,眼中泛起水光。

林知夏按下录音键,熟悉的声音流淌而出??

那是陈砚低沉温和的嗓音,正在朗读一段日记节选: > “今天见到第179位创伤后失语症患者。

她说不出‘妈妈死了’这四个字,却能在听到雨滴敲打铁皮屋顶时突然流泪。

我明白了,悲伤不需要语法。

> 如果医学治不好沉默,那就让艺术来试试。

> 我想建一座没有台词的剧场,只用呼吸、心跳和脚步声讲故事。

> 或许有一天,某个再也说不出爱的人,能在黑暗中抓住另一只颤抖的手,然后明白:你不必说话,我也懂。”

录音结束,房间里安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

陆雨晴慢慢伸出手,触碰那支录音笔,指尖微微发抖。

然后,她抬起头,嘴唇开合了几下,像一条离水太久终于找到溪流的鱼。

声音嘶哑得几乎不成调:“他……真的……这么说过?”

林知夏用力点头,眼眶发热:“每一个字,都是真的。”

那一刻,仿佛有风吹过心墙的裂缝。

女子抱着布偶熊,低声啜泣起来,不是嚎啕,而是那种压抑多年后终于松动的呜咽,像是冻土解封时细微却坚定的崩裂声。

林知夏没有递纸巾,也没有上前安慰。

她只是继续按下了录音键,让这支笔默默记下这迟来了三年的第一句话。

走出咨询中心时,天色已暗。

街角便利店亮着暖黄的灯,收银台前排着队。

林知夏买了一瓶矿泉水,扫码付款时,店员忽然抬头看了她一眼:“您是不是……拍《听见》的那个导演?”

她愣了一下,点点头。

“我女儿昨天在学校参加了‘倾听十分钟’活动。”

店员笑着说,眼里闪着光,“回来就抱着我说‘妈妈,原来你每天下班那么累啊’。

我们俩哭了好久。

谢谢您。”

林知夏握紧水瓶,喉咙发紧:“该说谢谢的是我。”

回到出租屋已是深夜。

墙上贴满了《听见》剧集的分镜草图,桌上堆满各地寄来的信件。

她打开电脑,准备修改剧本,却发现邮箱自动弹出一封新邮件,发件人显示为空白,标题却是熟悉的五个字:**“听我唱歌。”

** 附件是一段音频。

她戴上耳机,屏住呼吸。

起初是寂静,接着,一声极轻的哼鸣响起,稚嫩、纯净,带着某种不属于地球的震频??

是D-89的声音。

但她唱的不是《冬眠》,而是一首从未听过的旋律,节奏缓慢如星轨运行,歌词模糊难辨,唯有副歌部分清晰可闻: > “我在光里种下名字, > 等风带回你的声音。

> 若岁月终将遗忘一切, > 请记住,我曾为你停顿。”

歌声戛然而止,紧接着是一阵机械杂音,仿佛信号穿越漫长距离后的衰减。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