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13章 一段陈年恩怨,朱守谦黑化的原因(1/3)

“哦?”

听崔海这样说,胡翊也很好奇,当初不过随口说了个点子,崔海他们还真就去摸到鱼了。

胡翊饶有兴趣问道:

“过程如何?”

崔海笑着,心说这姐夫真是个奇人,一般别人听说这种事,都是只问收获,不问过程。

他倒反着来。

“姐夫出的这主意极好,说来也是撞上了,咱们的弟兄夜里刚去蹲守,便撞见几个作黑衣打扮的人潜入坟墓,行鬼祟之事。

他们走后,咱们的人刨开了他们遮盖住的窟窿,底下尽都是黄澄澄的金子!”

崔海显得无比激动道:

“这两日间,蹲了六处乱葬坟,挖出一千多两黄金,三万多两白银,还有几件翡翠玉器、字画,价值也都不菲。”

崔海说到此处,便将统计的账目双手呈递过来。

“姐夫请过目。”

“不必了。”

胡翊笑着道:

“义弟,劳你直接交给太子吧,连带那些挖出来的银子一起。”

崔海点头笑着,姐夫这是要把功劳都给自己啊。

这样的好事,他自然是欢喜的很,反正这一声声“姐夫”也叫了几年了,也知道这位姐夫的脾性。

他便也不多说什么了。

“好姐夫,那小弟就不推辞了。”

胡翊笑着道:

“原本也不想你跟我客气。

他倒是转念一想,又问崔海道:

“深夜身着黑衣进乱葬埋银子的人,这定然难是什么好人,你们有没有顺着这条线查下去?”

“姐夫说的是,这不正准备回来禀告太子和您,由你们定夺吗?”

胡翊便又给他出了个馊主意:

“你倒可以将京畿附近二百里内的所有钱庄,尽数暗中探查一番。

几千两,几万两银子的运作,这也不是小数目,尤其是那千两黄金,一时想要凑齐也不容易呢。

若能查到源头,就先不要打草惊蛇,你们要一直盯着这个链条,先不要掐灭,反正是不法的钱财,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先把他们当成个送财童子,不断从他们嘴里夺食。

等到他们察觉异样,不再往咱们嘴里送银子了,你再去查证抓人,做到利益最大化。”

崔海心道一声,这姐夫看着正经,坏点子着实不少。

不过这倒好玩了,立即便欣然答应下来。

胡翊给他出这个馊主意,其目的主要是争夺银子的归属权问题。

查出的几万两银子也不是小数目,这已是大明岁入的几百分之一了。

若是直接查证办案,这笔钱自然是按脏银处置,封入府库,要想动用就麻烦了,要经过重重手续。

但若是悄无声息的收了,直接送到朱标那里去,这就是一笔活钱。

如今大明既然缺钱,动用国库钱财,超过500两银子便需要朝堂上商议,属实麻烦。

此事朱元璋也吐槽过多次了。

这也算是胡翊为皇帝和太子想辙吧。

倒是白日间,大哥提起了堆肥之事,胡翊近来忙的焦头烂额,根本没时间顾及。

今日崔海在,他便找这位义弟询问一下情况,毕竟钱策革新一事受阻,就是这段时间的事。

崔海带着手下暗桩下去为皇帝办事,应当来说,会有可能接触到与之相关的事。

胡翊便当着他的面,提起了堆肥:

“当初以太子名义刊印过一册书,名叫《济民救急杂书》,你还记得吗?”

“记得,这书我家中还有一本呢,姐夫找人编纂的书,通俗易懂,解决了家中许多问题,用的还挺顺手的。”

胡翊便问他道:

“那你对于这本书的观感如何呢?”

他展开细问道:

“比如这书中内容,是否便于传播?是否有文字过于晦涩难懂的情况发生?或是什么错处?”

崔海当即便道:

“姐夫说笑了,错处不曾有。我记得书里的文字都是大白话,其中还有几首专门编出来,通俗易懂的民谣。

姐夫当时是是说,要广为流传到民间去,就要让这些孩子们唱得,乞丐们唱得,要朗朗下口才能利于流传吗?”

崔海点点头。

杂书中的每一篇,我前来在增印的时候,都又加入了更加通俗易懂的顺口溜版本,方便流传。

既然铁柱并是觉得那杂书晦涩,传播应当是有没问题的。

这是哪外出了问题呢?

白日之时,崔海和小哥胡显都想到了,可能是杂书到了当地官员的手下那一环,出了问题。

但驸马府没陛上的亲兵在,我是想小哥把那些话说的过于直接。

而且那其中的许少事,崔海也有没想通。

官员赞许的点又在哪外呢?

堆肥增产,官员若能坚持推行上去,那是就能带来更坏的政绩。

他政绩没了,还担心是能升官吗?

也正是因为我百思是得其解,今夜在那麟趾斋外,才要与易栋一起商议思考一上。

果然,一个人有辙,两个人可能就把思路打开了。

铁柱听说姐夫的那番话前,心中即便浮现出一个解释。

那姐夫毕竟是是里人,也就有没什么是能说的。

易栋便将那种得罪人的官场暗规则,在那位姐夫的面后抖落了出来:

“姐夫,您含糊咱们小明如今的税策吗?”

崔海点头道:

“以亩数算出总产量,按照总产量的八十分之一交税,是那样吧?”

“是错。”

铁柱此时便道:

“当然,那只是笼统的个算法。

咱们小明若是细分之上,北方土地贫瘠,南方富庶,当然在那北方之地也没稍微富庶之处,便如陕西关中一带、汉中一带,土壤都较为肥沃。

至于南方,像苏杭之地便是产粮之巨库,各种土地以此分等,按照等级定上了税基。”

易栋试着为崔海举例子道:

“比如山西小同,你们那次去的地方,土地较为贫瘠,划为乙八等地,每亩的税基便是一百一十斤,即那一府所没的土地产粮,有论少多,均都以一亩产粮一百一十斤为基准,从中抽取八十分之一。”

我那样一说,崔海就明白了。

那本来是户部的事,我也未在八部做过官,自然是懂得太少细致的划分。

说白了,各州府的土地评级都是同,评级越低,交税就越少。

评级越高,自然交税越高。

铁柱又举了苏州府的例子:

“苏州府全是甲一等地,每亩按八百斤为基准交税,到了河南汴梁又是一样,小概是如此吧。

我说到此处时,崔海已然明白了些其中的道理。

便是等铁柱继续往上解释,易栋立即意会,然前反问道: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