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72章 又把老朱弄哭了(1/3)

胡驸马提前开设惠民医局的事,成为了帝都一大新闻。

这件事的风头,甚至盖过了陛下要发行大明宝钞的议论声,弄的从黎民百姓到达官显贵,甚至于城外乞丐们都知道了这回事。

开业第一日。

才到四更天,金川门附近已是排起长队,人群越聚越多。

到天边泛起光亮时,这条长队已经排了上千人。

三百米的长队将整个金川门内外堵得水泄不通,造成了交通难题。

胡翊早已料到这一切。

毕竟大明医圣的名头在外,即便自己不来,单是一个太医院的名头,也能让人趋之若鹜而来了。

因此,他早有准备之策,今日预备了130个号。

6名医士,每人分配20个病人。

坐镇的太医,则分配10名病人。

这种化解人流的办法,便是现代医院里的限号法。

挂医士号,诊金5文。

其中惠民医局抽成2文钱,医士们自己拿到3文钱,抽成比例百分之40。

如此一日下来,看20名病患,医士当日可得钱60文。

这样既可以锻炼医士们的医术,又可以给他们一点额外赚取钱财的机会,用来养家糊口。

挂太医号,诊金50文。

惠民医局抽成15文,抽成比例百分之30。

别看胡翊的法子抽成高,最后却落得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正常的普通郎中们看病,诊金一般都在20-30文钱之间。

名医们的诊金收费,还在80以上。

像这些太医们,若是到官员家中去出诊,诊金至少是几钱银子起步。

这样在惠民医局里,就显得分外便宜了许多。

从太医院出来的这些人,无论太医还是医士,都由胡翊仔细遴选。

他们医术水平绝对不差,甚至放在帝都南京,医疗水平也是较高的。

如此高水平的团队,惠民看病,诊金收的又极低,百姓们自然不舍得错过这样的机会。

而对于太医和医士们来说。

他们不必领着那份死官俸,可以到民间来放放风,又能有一份额外的收益。

胡翊还把医士、太医们的出勤记录、业绩等,与年终挂钩,开设出年终奖这个选项。

这等于是变相给太医院涨官俸。

只要你干得好,干得勤,年终拿到的额外收益就越多。

由此,太医院不再是一潭死水,大家干事都有了劲头,也更加卖起了力气。

这样一来,相比原本的混日子举动,太医院算是一下“活”过来了,并且还大有改观。

“让让,让让。”

“驸马爷有令,今日排队的前一百三十名病患,由本统领亲自前来发号。

没有发到号的人就不必再排队了,速速散去吧。”

东宫侍卫们纷纷铺开,身上的金甲和腰间佩刀衬得他们英武不凡,既彰显了他们的身份,又带来了十足的威慑力。

秩序一旦定下来,接下来就容易得多了。

侍卫们发号。

然后按顺序,拿到号码之人过来交诊金,然后看病。

碰到医士们断不准的病症,这时候太医坐镇的好处就来了。

太医会开始指点这些医士们,胡翊这位大明医圣,也时而会亲自下场指点。

每名病患都会建档,当日负责诊治之人是谁,诊治何症,药方如何,都有详细记载。

如此一来,追责系统的存在,令医士们看病接诊之时,不会一味的追求效率图快。

这样就保证了看病的质量。

今日因为是第一日,坐镇的太医乃是太医院使张景岳。

由他这个院使亲自带头来,其他太医们也就没什么好怨言的了。

张景岳初时帮助这位驸马爷整顿太医院,这既是因为看不惯太医院里的不公,又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对于惠民医局,他自己的想法其实不多。

尤其在一开始的时候,更像是为了背靠大树好乘凉,刻意的讨好驸马爷,才做的这件事。

他本身其实并没有多少参与感。

但现在不同了。

亲自切身参与进来后,才知道驸马爷的厉害。

惠民医局试点今日只是开业,一切就已然是井井有条,布置的十分得当。

有了这份切身的参与感,张景岳不免也认真起来,对于自己现在在做的事情,多了一份认同和归属感。

前来就诊的人群里,许多是达官显贵,排队时候喜欢耍手段,致使旁人得不到就诊的机会。

胡翊立即派人将闹事之人抓了。

并且下令,自明日开始,专门在惠民医局外的空地,划一块地方用来排队。

全程由官兵看护,遇到闹事之人,绝不姑息。

此举一出,大大缓解了金川门内外堵塞问题,又更加便于管理排队之人。

这样搞下来,第一日的试运行,效果还不错。

130个病人看完时候,天色也快黑了。

这一日间,从内科、外科、儿科,涉猎的病症达到几十种。

今日的收益也有些了。

惠民医局抽成的诊金收益,为390文。

出于对胡翊还有太医院招牌的信任,绝大多数人都在惠民医局抓药。

如此一来,药材售出所得,也有近2两银子。

这一日的收成大概是2两5钱。

仅仅才6名医士坐诊,已经有了收益,这让张景岳也从中看到了希望:

“驸马爷,咱们现在仅仅是几间小屋舍,就有如此效果。

将来整个惠民医局开设,该是何等的壮观啊?”

胡翊点着头道:

“惠民医局真正开张之后,陛下拨与我的这几千两银子,应该很快就会赚回来了。”

赚钱是必要的,但提升服务质量也是必要的。

现在排队的人太多,医疗资源不够用,这是个大问题,亟待解决。

这一日下来,那6名医士们才刚刚上手,也都有些熟悉了。

医士们纷纷都向胡翊建议道:

“驸马爷,今日这20个病患看似多,我们也诊的有些手忙脚乱,那主要是因为不熟悉。

到明日时,流程熟悉得多,定能再多诊几个。”

这名医士立即又补充道:

“学生说的是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

胡翊就点着头,索性说道:

“那就再给你们一日时间,明日接着诊,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多诊病人。

你们越熟练,效果自然是越好的。”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