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20章 医术是根,堆肥的成果初显(1/4)

解决争执的办法,以结果定论。

这是最清楚有效的做法。

这伙太医们见此,显然是跃跃欲试,想跟胡翊打擂。

但他们又留了几分面子给胡翊,并未直接撕破脸。

汪御医过来拱着手道:

“驸马爷,老臣们实在不是跟您作对,此举都是为了维护医理啊!”

白御医也过来赔罪道:

“《难经》传承千年而至今,天下间的医士们要想步入医道,必定要将《内经》、《难经》翻阅无数遍。

我们与您有些分歧,这些分歧又涉及到先人所著下的经典。

为了证伪,也只能和您站在对立面了。’

胡翊则表示理解,也并未因为这些人与自己对立,就生气或者愤怒什么的。

这就好比你从小学习的知识,徐医士和崔医士学了二十年。

白御医学了四十年。

汪御医学了六七十年。

他们所学的这些知识,从几千年来就被证明是有益的,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

他们这一辈子都是按着书上的理论在医治病人的。

在理论与临床中一点点进步,并总结经验。

结果突然有一天,来了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

告诉他们说,“你们学的这些都是错的,你们的经验也都有问题。”

但凡只要是个正常人,都会想要证伪。

这也确实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

因为胡翊理解,所以他并不觉得太医们是在跟自己作对。

且这些太医们对他都极为尊重。

汪御医承认他的医术不如自己。

崔医士待自己执弟子礼,更是一心求知。

既然已经决定下来,要以疗效说话了。

胡翊便转过身来,看向朱元璋和马皇后,请示道:

“陛下,娘娘。

臣等商议分别为娘娘和太子诊治,请问圣意如何?”

别看朱元璋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论历史排位,也唯有李二能跟他掰一掰手腕。

但他战场上能果断做决策。

现在轮到至亲之人的身上。

朱元璋也熄火了。

真到了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朱元璋一时间也是难以抉择。

“不如,你们都将具体的医治手段说说吧。”

沐英过来出了个主意。

先说方案,然后再挑选由谁来治病。

朱元璋觉得这是个办法,就叫他们都来说上一说。

太医们的方案其实早先就说了,他们认为是肝肾出了状况,由此导致的肺经不畅,引发了咳嗽未愈。

所以还是以补益为主。

研究过后,白御医站出来说道:

“臣提议,以右归丸和一贯煎配合煎服,静养一月余,此症可愈。”

右归丸温补肾阳,一贯煎滋阴疏肝。

他们换了个温补的法子,若是用在真正肝肾两虚的患者身上,的确算是对症下药。

但这个事在胡翊看来,太医们在断症的这一步就已经错了啊!

你都断错了症,又如何能对症下药?

他便出来提议道:

“太医们以补为主,臣则以泄为主。

臣以桑菊饮加上大承气汤调理娘娘和太子的病症,三日可止嗽,约五到七日痊愈。”

朱元璋侧耳听着胡翊的药方。

别的不懂,疗效这东西他懂啊!

一个要补月余,一个三五七日就能痊愈。

这还选什么?

自然要用女婿的方子啊!

可是太医们听了胡翊的话,面色一下变得极为惊恐。

纷纷站出来劝阻道:

“驸马爷,国母和太子殿下现在身子虚弱,已经体虚得很了。

用不得猛攻的汤药啊!”

太医们尽全力阻止,这也并非出自和胡翊作对,亦或者有什么私心。

他们是真的担心自己的脑袋啊!

照胡翊这么个治法,人现在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你还给他们用泄猛攻。

这样怕是会伤及脏腑,更加把病情变重。

甚至出现意外,要人的性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毕竟人的身体虚弱之时,最该做的是补益,而不是泄体。

正常人的思路都是如此的。

治坏了娘娘和太子,自己等人不得跟着陪葬吗?

但还是那个问题,这个事情的关键是在断症那一步出了问题。

肺痨早期发作时,其实就是伤寒病的症状,正常治伤寒的药方就能见效。

所惧怕的是反复发作,病毒损坏肺脏。

所以就以最普通的伤寒药方就可以治疗。

比如胡翊开的桑菊饮,这就是烂大街的药方子。

哪怕你不用砂锅煎药,就以开水泡来当茶喝都可以治病。

大承气汤也是张仲景伤寒论里的方子,他也没有进行任何改进。

此刻太医们再如何劝阻,他也是这两个常见的方子混服。

所谓对症了,就能药到病除。

在胡翊看来,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事。

“标儿,你看呢?”

朱元璋本来都要叫胡翊给治了,又被太医们的满脸惊恐给拉回去了,心里在不停的反复着。

他一时间难以做决定。

朱标一想,吃了太医们一个多月的药了,这不也没好吗?

那为何不用姐夫的药方试一试呢?

再说了,姐夫治病救人,何时出过错?

治沐英的腿伤、治文氏嫂子的难产,再到军中把伤存活率从三成提高到六七成!

这样的猛人,不用他的药方,自己不是傻子吗?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