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968章 胃病败证张自忠的部下(2/3)

刚才说是一个人,结果现在变成两个人了?

那谁是那个重要人物,还是两个都是重要人物?

方言虽然心里很疑惑,但是嘴上却不能问。

最终还是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患者的病情上。

方言对着他问道: “您现在还有哪些症状?”

谢老爷子听到后,非常流畅且快速的回答道: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复出血,大便隐血,中上腹持续间歇性疼痛,脐部上方偏左处有压痛,同时伴有咳嗽、早搏、严重失眠。”

“胃肠道钡餐检查,胃大部切除术后行胃空肠吻合,存在输入段肠襻综合征,也即术后输入段空肠因梗阻等原因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并且最近有肠黏膜可见增粗、水肿,不能排除合并小溃疡的可能。”

这一连串的话,专业名词很多,一般人还真是听不懂。

说完直接递给了方言一个报告: “这个是当时在美国做的检查单子。”

要不说是久病成医呢,他对自己的身体病症说起来比一些医生都要流利。

方言结果检查单看了下。

确实和老爷子说的一样。

西医判断,他这个病是胃大部切除术后输入段肠襻综合征。

这会儿老爷子他在医学英文翻译这块儿,特别是胃病这块儿,应该是知道很多专业名词的。

毕竟是大家族的子弟,加上生病的时间也比较久了,这倒是也不稀奇。

方言对着老爷子要求他张嘴吐舌头,然后给他左右手把脉。

脉象是滑数脉,舌头上是非常少见的完全没有舌苔。

就算是舌头根上都没有,也就是这很可能不是他自己刷牙刷掉的。

而是本来就这样。

方言对着老爷子询问后,对方也确认了方言的判断。

确实是没有处理过舌苔,他舌头就是这么光滑。

在中医里这叫做舌光如镜。

可不是什么好舌象,而是说明他胃气已经不行了。

《舌鉴辨正》所述“舌如去膜猪腰,乃亡津液之象!”

结合他以前说的,方言判断胃大部切除致胃阴枯涸,术后胃气衰败,长期呕吐又导致津液消亡。

《脾胃论》强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镜面舌提示胃气将绝,属中医“败证”

范畴,这会儿有本事的就赶紧治,没本事的就赶紧打发人走。

因为这会儿若不及时调治,很快就会发展为:气阴两竭,阴阳离决。

这会儿了老爷子对着方言问道: “方大夫怎么样,能不能治?”

方言听到后,也没废话,点头到: “能!”

老爷子没想到方言回答的这么肯定。

本来他还以为方言要纠结一下的。

毕竟自己这毛病已经快二十年了,医生看了多少都会心里打鼓的。

但是方言表情都没变,考虑都没考虑,就说可以了。

方言的对着他说道: “您这病确实拖得时间太久了,长久的疼痛会伤及络脉,阴络受损后,血液就会不时向内溢出,所以您的气血早就耗伤了。

加上之前做过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到现在还在出血,阴分的损伤就更严重了。

阴虚络伤,得用酸甘养阴的法子来治!”

“综合来看,您这是阳不潜藏、阴亏津伤的体质,需要酸甘养阴、和胃充液。

不过您的胃动过手术,普通方子可能效果有限,所以我给您开个专门对症的方子。”

说这方言就写了起来: 霍山石斛3g(另煎冲服)、北沙参18g、破麦冬12g、清炙甘草4.

5g、杭白芍9g、炒乌梅4.

5g、炒木瓜4.

5g、制半夏6g、北秫米12g(包煎)、炒香枇杷叶18g、建兰叶5片、浮小麦18g、大枣3枚,五剂。

写好过后,站在方言身后的四个同学,表情各异。

杜衡和严一帆有些懵逼。

宋建中眉头紧皱。

李正吉露出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然后连连点头。

方言也不知道患者懂不懂,反正还是对着他解释道: “这个方子是承袭了叶天士养胃阴学说开出来的。”

“主要是第一阶段的治疗,先把您的胃气给养回来,然后我们再开始做其他的治疗。”

胃阴枯竭,胃气上逆,阴血不足,津液消亡,这些都是目前急需要解决的问题,调养的事情要放在后面再说。

听到方言的话,谢老先生说道: “我能看懂这方子大概是干什么的,倒是和我之前那个先生开的有些类似,他也是先让我养胃气。”

方言恍然,果然和自己猜的差不多,他说道: “《黄帝内经》里讲:‘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

’胃气乃‘后天之本’,肩负着受纳腐熟水谷、游溢精气、散精于脾的重要功能。

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强调:‘胃气一败,百药难施。

’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药物的吸收转化率与气血的生成速度,如果您之前碰到的那位先生也是这样的逻辑,那么我大概知道他是怎么开药的了。”

“怎么开的?”

谢老爷子问道。

方言说: “他应该也是分阶段治疗的。

先以酸甘之法救阴,紧急固护胃气;等胃气恢复一部分,再养阴兼清虚热,同时理气;然后用甘平之剂调和中焦,气阴双补;最后一步是引阳入阴,可惜他没机会做到这一步了。”

谢老爷子震惊地问:“您怎么知道他的治疗思路?”

方言解释道:“我看过一本朋友从香江拍卖行拍下送我的书,叫《未刻本叶氏医案》,里面记载的治法和这类似。”

“这本书是叶天士写的。”

“叶天士与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并称‘温病四大家’,他的医案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核心特点一是用药灵活,二是顾护胃气阴液,这两个理念被后世医家广泛借鉴。”

“如果我没猜错,之前给您治病的那位医生,应该是吴门医派的吧?”

谢老爷子略微迟疑,沉默片刻后开口: “…说来有点惭愧,可能是时间太久,他是哪里人我已经记不得了。”

“就连他的样子都有些想不起来了。”

说完老爷子还敲了敲自己的头。

方言见状忙停止了这个话题,说道: “接下来您就安心住院,接下来的所有阶段性治疗,都有我们协和中医科负责。”

谢老爷子这会儿已经对方言心悦诚服了。

人家能说的头头是道,那肯定就是有本事的人。

再加上本来方言就名声在外,所以他认为这次应该是找对了。

于是老爷子站起身,对着方言说道: “好!

感谢方大夫!

后面的治疗就拜托您了!”

方言点头: “嗯,放心。”

“待会儿药熬好了就会送上来。”

接着他站起身,把老爷子送了出去。

然后又对着下一个患者叫了一声。

接下来,第二位便是那个谢老的朋友。

谢老对着他说道: “老韩,方大夫很有本事,你只管放心给他说病就行了。”

那个老爷子闻言,笑着说道: “我这个可不一样。”

“我这个是枪伤。”

跟着方言一起过来送人出门的李正吉他们几个都一怔。

枪伤?

中医治疗外伤其实也有一手的,但是他说的肯定不是外伤。

要不然他这会儿也乐不出来。

不是外伤,那肯定就是枪伤后遗症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