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3章 目睛了了,湿退之兆(1/2)
服药过后方言和众人一直都守着在观察,大概四十分钟的样子,患者双颊泛起薄红,原本冰冷的指尖开始有了温度。
这时候她突然蜷起脚趾,说道:“脚底板好像有小虫子在爬。”
闻言,方言按住她的太冲穴,指下能感觉到细微的肌肉跳动: “这是阳气通到四肢了。”
患者对着方言他们说道: “我又想上厕所了。”
方言招呼一旁的护士,同时对着患者说道: “注意观察下有没有变化,或者不适感。”
患者点了点头。
接着她再次进入了厕所里面。
陆同志对着方言问道: “咱们一般看什么指标来确认药的作用?”
方言说道: “除了诊脉之外,还可以看她身上的水肿消退情况,黄疸程度,体温波动,淤斑,体力和精神状态,呼吸状态,出血倾向,消化道反应,肢体感受,大小便…”
听到方言这话,陆同志点了点头。
这时候外边的崇文医院的那个中年医生见缝插针的说道: “其实还可以做西医检查,这个才是最直观的。”
陆同志看了他一眼,回了一句: “谢谢提醒。”
这话一出来,对方就开始顺杆爬,对着陆同志说道: “我们西医虽然和中医体系不一样,但是检查方面还是挺厉害的,方言大夫治病这毋庸置疑是一把好手,但是真的要看病人的治疗成果,其实还得我们来做。”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嘛,您说对吧?”
陆同志看了他一眼,倒是没反驳,说道: “现在还不是说这些的时候,体检的事儿什么地方都能做。”
见到陆同志不接招,对方也无奈了。
说起来这病人还是他们带到西苑医院来的呢。
现在爱搭不理,是不是有点卸磨杀驴的意思?
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
就在这时候护士已经和患者从厕所里走了出来。
这次是护士对着方言报告: “颜色从浅黄转为透明,马桶壁上原本挂着的油状黏液消失了。”
方言听到后点了点头。
接下来护士扶着患者回病床时,众人发现患者自己挪步,虽然步态虚浮,却不再需要人架着胳膊了。
这个状态确实好转的挺快。
接着患者重新躺下后,方言观察到她的下肢水肿又消退了不少,所以刚才出来后她的活动动作才灵活了不少。
看到脚上的皮肤透明程度降低了不少,就连陆同志都发现了端倪。
他按照方言刚才说的那些点开始仔细观察他侄女的状态。
皮肤下的淤斑现在消退了不少,体力和精神状态也是比之前好多了,呼吸趋于平稳。
“就是这个黄疸…咋好像还是没啥变化呢?”
陆同志看着自己侄女的状态对着方言询问道。
“皮肤黄疸是瘀滞在肌腠的残留湿邪,如同河床淤泥需随水流逐步冲刷,等到尿量持续增多、小便更清时自会加速消退,”
说完方言指了指患者的眼睛,说道: “巩膜黄染较皮肤更敏感,您细看她的眼白,边缘黄晕已开始淡化。”
“这在《伤寒论》里称之为‘目睛了了’,这就是湿退之兆。”
一旁的方药中也解释道: “她这个是“阴黄”
也就是寒湿型黄疸,与常见的“阳黄”
不同。
方言之前开的是温阳化湿的方子,用附子、白术等药,这种黄疸本身就消退慢。”
“刚才观察到的小便从深黄变浅黄再转清,已经是好转迹象,但皮肤黄疸消退需要更长时间。”
陈科冀也在这时候对着陆同志说道: “中医理论中,黄疸消退涉及“湿邪”
的清除路径:湿邪会先化为湿热从尿出,最后才轮到皮肤黄疸消退,从病机层次解释:先改善内环境也就是让她脾肾功能恢复,再解决表症,也就是皮肤黄疸。”
陆同志听得有点似懂非懂的,方言想了想,对着他指了指患者眼睛和脚,说道: “您看啊,她眼白边上的黄圈是不是没那么浓了?
这会儿就像水彩笔涂的颜色被水晕开似的。”
陆同志点了点头。
方言解释道: “皮肤黄疸就像墙皮上的霉斑,得先把墙里的潮气排干净,霉斑才会慢慢掉。”
接着他拿起桌子上的茶缸往里面倒水,并说道: “这药劲儿现在就像给身体通下水道,现在都快跟白开水似的,这就是把脏腑里的“湿毒”
往下赶呢。
皮肤黄疸是最后堆在表皮的“淤泥”
,得等下水道彻底通了,水流够大了,才能把这些淤泥冲干净。”
方言掰着手指说道: “最开始她小便不出来,治疗后第一步是让她能尿出来、尿得清,现在做到了,接下来第二步,是让脾胃能吸收营养,她刚才自己挪步就是信号,第三步才是皮肤黄疸慢慢退。
就像秋天树叶黄了,得等树枝里的养分收回去,叶子才会掉,急不得。”
“要是急性黄疸也就是阳黄,就像夏天暴雨冲泥巴,退得快;她这是寒湿型黄疸也就是阴黄,这东西就像冬天冻住的污泥,得先用附子这些“小火炉”
把冰化开,再一点点冲,所以看着慢,其实根基在慢慢变好,所以不用慌。”
陆同志听到后恍然大悟,看了看床上的侄女,两人都明白了现在的情况。
“方大夫这么说我就懂了。”
陆同志说道。
一旁的患者也说道: “早就听说方大夫是去年高考的全国状元,五科满分,果然这功底一听就听出来了。”
听到患者都有空说笑了,其他中医都看出来了,接下来的治疗只要不出意外,康复已经是时间问题了。
接下来又过了一会儿,患者说道: “现在什么时间了?”
陆同志看了一眼手表,惊讶道: “哟,时间过挺快都要到十二点了,我都还没感觉,时间都到这会儿了。”
患者这会儿却说道: “我有点饿了。”
听到侄女的这话,陆同志眼睛一亮: “饿了好啊!
你都好久没说自己饿了!”
“想吃什么!?”
自从得了病,侄女就没有什么食欲,今天居然主动说饿了,陆同志整个人都有些激动起来。
结果患者看向方言,问道: “方大夫,我现在能吃什么东西?”
方言问道: “这是患病后第一次出现饥饿感?”
患者惊讶点头: “嗯,对!
您怎么知道?”
方言对着她说道: “此前你是食欲不振、大便溏稀,出现饥饿感,应该是脾阳初复,所以我就问你是不是患病后第一次出现饥饿感,主要是想确认一下。”
“哦哦…”
患者恍然。
方言对着她说道: “这会儿刚恢复饥饿感,饮食要以唤醒脾胃功能为主,避免油腻滋腻,我建议是米油粥,或者焦米汤。”
“那是啥?”
患者一脸懵逼。
“东北没有这种吃的?”
一旁的方药中问道。
陆同志有些不太确定的说道: “可能…可能叫法不一样吧,都怎么做的?”
方言说道: “米油粥是使用粳米或小米熬煮的米汤,取上层浓稠米油,加姜丝35根同煮。
中医里米油补气生津,姜丝温中化湿,可以呼应附子药力。”
“焦米汤是用大米干炒至焦黄后煮水,滤渣饮用,中医里炒焦的米可以增强健脾止泻之效,化解残留湿浊,可以改善大便溏稀。”
“反正这二十四小时内,其他的什么蔬菜瓜果你都尽量别吃,过来二十四小时后,再吃点清淡的东西。”
听到方言的话,对方露出恍然大悟的神色。
患者对着陆同志说道: “米油粥我知道是什么了,老一辈常叫“粥油子”
“米油汤”
,也有直接喊“粥上边那层油”
。
冬天家里熬小米粥时,掀开锅盖浮着的那层亮晶晶的浓稠液体,就是大家眼里的“米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