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366章(1/2)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

元宵节也过了,烟花也看了,眼看就要开春了,杜家二叔他们一行也准备打道回府了。

穷家值万贯,家里还有一大摊子事等着他们呢。

再说了,他们也亲眼看了,老京城吃得好住得好,小日子过得甭提多舒坦了,杜家二叔他们这些当儿女的也没什么不放心的。

不放心的反倒是杜爷爷他们。

要知道,除了杜建设是正年富力强的年纪,杜家二叔他们也都已经到中年了,岁月不饶啊。

“外公,外婆,您们干脆就别回清河湾了!

就京城住着,平日里还能给爷爷他们作伴!”

杜文昊知道爹娘肯定要顺着老的意思,干脆直接出声再劝李家外公外婆他们留下。

平时话不多的王大江见爹和娘也都张罗着要走,也跟着劝,“就是,爹,娘,要不们干脆直接就留京城算了!

又不是没有住的地方,院子都是现成的!”

[ 剩下的兄弟几个这几天也都没少劝,这会,也都满脸期待的望着杜家二叔他们。

李家外公外婆当然也舍不得外孙子,可是,京城住了这么些天,吃到了一辈子没吃过的,看到了一辈子没看过的,他们该知足了。

都活这么一大把年纪了,他们想进棺材的时候,还能听到自家“草窝”

里的鸡鸣狗叫声。

城里的日子虽然很舒心,可是这高门大院的,哪里有清河湾随意自。

李家外公外婆看看要留的亲家和外孙子他们,摇摇干枯的都长满老年斑的大手,“不了!

不了!

临老临老还能看一眼天-安-门,看看大高楼,坐坐小轿车,这辈子就知足了。”

得,劝了好几回了,这会老都这么说了,众也不再劝。

孝顺孝顺,孝而顺之,再说了,众也都能理解老故土难离的情怀。

就是杜爷爷京城也住了有几年了,可是念叨最多的还是清河湾的悠闲,清河湾才是杜家一家的根之所。

杜家大姑见众都把视线看向自个这边,也赶紧摆手,“别看们,们也得回去!

等大江大海们都娶了媳妇,给们生了孙子,们再来京城给他们带孩子。”

其实,杜家大姑和杜家小姑姐俩心里边是很愿意留京城的。

她们年纪再大,也想偎爹娘身边过日子,能看着守着爹娘,心里边就有主心骨。

可是,她们不只是杜家的闺女,她们还是别家的媳妇别家的儿媳妇。

有句老话讲得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她们敢打包票,她们真要是搬到京城来,不出三天,什么小叔子大姑子的,肯定立马拖家带口的来投奔她们。

不是老杜家的闺女不孝顺公婆,实是救急不救贫。

不说孩子们挣下这份家业遭了多少罪,就说他们,开个小饭馆,三更半夜就得爬起来洗菜和面。

等饭馆关了门,还得再洗半夜的碗筷。

严寒酷夏,也风雨阻。

可他们吃苦受累的时候,那些大伯子小姑子他们谁看见了,家都热炕头睡着呢。

那些大伯子小姑子们只看到他们吃得好穿得暖,还有钱花,可是,那份罪他们谁都没看见。

其实,这两年乡亲们生活也都好过不少,倒是他们却越来越眼热别家的富余。

自家的孩子是吃国家粮的,按说拉扯老家一把帮着找份工作也没啥,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

可是,杜家大姑他们心里边门清,县里的小厂子做工还能被撵走,可不都是好吃懒做的主!

他们这当爹娘的宁肯老家耗着,也不舍得让糟心的亲戚都跑京城来扯孩子们的后腿。

王大江他们几个基本上算是杜家长大的,跟王家和郭家那边的亲算不上有多亲。

而且,他们清河湾吃喝拉撒的,从没听见杜妈这个当大舅母说过什么酸话,再说了,男孩子都心粗,哪能猜得出来杜家大姑他们的那些顾忌。

倒是杜奶奶和杜妈她们能猜出来一二,可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她们也没什么好办法。

王大江他们见劝不动爹娘,只好说起另外一件事,“要不,等们回去,把饭馆转让了吧!

开饭馆是个累操心的活,们要是不乐意闲着,咱们找点别的活干干!”

杜家大姑和杜家小姑姐妹俩和王大友郭小松这对连襟,开小饭馆开了好几年了。

因为一直是亲兄弟明算账,再加上王大友和郭小松有都是忠厚老实的,小饭馆的生意向来都是红红火火的,两家也没发生过戏文里边因财生龌龊的经典桥段。

王大江他们知道杜家大姑他们把小饭馆看得很重,他们刚才那么说,也只是想让长辈多保重自己身体,没想到杜家大姑竟然真的答应了,而且答应的很干脆。

“哎!

回去俺们就把这事给办了!”

杜家大姑一向是小饭馆的代言,见王大江他们吃惊,“这两年学校医院周围,小饭馆一个接一个的开,咱们家的生意也没以前好了,俺们就想着干脆把店面租出去。

咱们家饭馆占地大,地段又好,一个月的租金也不老少,而且还省心省力。”

杜家小姑听大姐说这事,乐的合不拢嘴。

当年,也都是听了芽儿话,把压箱底都掏了出来,买断了现的饭馆。

然后用饭馆挣的钱再加上二哥家的家底,又陆陆续续医院和车站的旁边,大大小小买了十几间屋子,收拾干净后全都转租出去。

那个时候,也只是一时冲动,想着钱放家里也不会抱窝。

当时谁都没想到,现只那十几间屋子每个月的租金就很可观。

光租金就比小饭馆的利润还多,简直是一本万利。

[ 所以说,杜家大姑他们压根不缺钱花。

饭馆的生意也没以前好做了,他们早找好退路了。

王大江他们当然高兴了,“爹,娘,姨,姨夫,那们是打算回家跟二叔学学养木耳蘑菇,还是打算干点别的?”

至于从现就开始养老?

这样的话可不能问!

杜爷爷都七十多岁的了,还整天有滋有味的捣鼓他的菜园子呢。

李爷爷比杜爷爷还年长几岁,平时还去书店帮忙。

所以,就别想着让辛勤了大半辈子的歇歇!

向来温柔话难免大了一回嗓门,“小姑夫以前不就爱刻木头?

年前,厂子看了说要请他去做木雕师傅呢!

至于爹,他的手更巧,不仅会编竹筐,还会编各种各样的竹制玩具,本事也大着呢。

至于小姨和娘,进厂子干点啥不行!

平时只要按时上下班,不用早起晚睡不用操心,每周还能放一天假期,多好的事儿啊!”

杜家大姑和小姑,说起进厂子朝九晚五上下班的生活,满脸期待。

要是搁以前,想进厂子得有关系有后门才行!

王大友和郭小松这俩当爹的,反应不比自家媳妇好哪里去。

看看满脸惊讶的儿子,腰板挺的直直的,爹也是有手艺的!

他们以前就爱刻个木头捣鼓些竹筐子什么的,可是这些山里眼里,都是不入眼的活计,他们谁也没想到有一天竟然能靠这点子手艺吃饭。

郭小松比自己连襟能说,见芽儿满眼好奇,猜着估计还没跟芽儿细念叨这些呢,干脆就跟芽儿好好说说,“二爷爷小爷爷他们不是投钱,给咱们青山县父老乡亲开厂子吗!

靠山吃山,其实厂子早就开起来了,利润也好。

咱们青山县比以前可是大变样了,姑父猜等回清河湾,说不定都不敢相信了……”

听家一言一语给自己讲家乡的变化,不由芽儿不相信日新月异的力量。

投资建厂子的时候,谁也没想过独吞厂子的盈利。

所以每年的出利润,全都回报到青山县的基础建设上,还有那些老所依的老和幼所养的孩子!

听说青山县县委书记接着这股东风,要升官了!

而清河湾的老村长,用杜家二叔的话来讲,那叫重新散发青春活力,走路都带风的。

现,清河湾的乡亲,走到外面,个个胸脯挺的老高。

那些厂子,跟清河湾的关系匪浅啊!

而清河湾的小伙子大姑娘,更是抢手。

说不定明年,清河湾家家户户都能盖上青砖大瓦房。

等七嘴八舌的说完家乡的变化,杜家二叔一拍脑门子,对杜仲义和杜季诚俩老爷子补充道,“二叔,小叔,还有爹,县里让俺给您们带好好呢!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