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1/2)
如今街上想着报富的,都想去清陵看看。
要不是大门口的枪口,让人们不要上头。
那清陵就是剩一个大坑都说不准。
王文武和舒锦熙拌了几句嘴,聊聊对时下最热门事件的看法。
不一定做到统一的三观,但至少做到互相理解。
城门口大兵一拦,北平城是当铺门口的人都撤了。
再不撤的话,路上被那些到处找钱的士兵抓住。
人家可不管你是谁,立马把你按下,砍掉脑袋。
因为这样丢掉脑袋的,北平城里有已经有好几个了。
王文武对着自己的女人说了,这大门最近还是不要出了。
免得碰到一个色胆包天的。
平常的日常大宗采购,都交由王武来。
每日想吃口新鲜的,都是由赵孙氏上街购买。
虽说几人没一个人是大家闺秀的,但这几年富裕日子过下来,一个赛一个的往那边靠。
要是嘴馋了,就安排人送个信。
店铺的伙计就提着食盒,送到院子里面来。
王文武家里人多。
经常一送,就是十多个大食盒。
这种大食盒足有三尺直径,呈扁圆状,内分格。
打开盖一看,里面分装着火腿、腊鸭、酱肉、熏鸡、小肚,都切成薄片,很是精致。
像这种类似外卖的服务,早在很早之前就有了。
在宋代市民生活相当富庶。
《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菜」。
大概是说,宋朝的市井之家,下班了也懒得做饭,只是打包饭菜或者点外卖。
当时的饮食店已经开始提供「逐时施行索唤」「咄嗟可办」的快餐、叫餐服务了。
汴京餐饮业极为发达,叫外卖时派个家丁先去饭馆、酒楼点菜,然后便由专人乘车送上门来,等菜送到家了再给钱。
不只百姓点外卖,甚至皇帝也点外卖。
宫廷中的玉盘珍馐吃久了,偶尔也会觊觎民间美食的烟火气。
据史书记载,宋孝宗经常派宦官到市场上「宣索」李婆杂菜羹、贺四酪面、臧三猪胰胡饼、戈家甜食等外卖。
孝宗在隆兴年间的一次观灯节,入夜之后叫了夜市上的「南瓦张家圆子」和「李婆婆鱼羹」等宵夜,送进宫来,吃过之后龙心大悦,小费给得很是大方:「直一贯者,犒之二贯」,就是会给双倍的价钱。
现如今,各大饭庄都装有电话。
家里要是有电话的,只要一个电话拨过去,饭庄立马派伙计送过来。
虽说是快捷,可装个电话的费用实在是太高了。
安装一部私人电话首先得给自动电话管理所一笔三百五十圆的安装费。
安装电话的也比较多,主要是些政府机构、商业事务机构还有一些大商人。
而且,这仅仅只是电话费。
还有使用费,每月包月要差不多六块上下。
王文武也没有那么多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
电话这种时髦的东西,家里还真没有。
….
街上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消息。
说是有人不知道那里淘来了一件宝贝,买了一千大洋。
现在人都是疯了一样。
下一个发横财的人就是自己。
就连王五办公室里讨论此事的人越来越多了,甚至有人说,最近下班去琉璃厂,都比去去找姑娘的时间多了。
这还别说,还真是。
这么好发横财的机会。
可不多见呀!
这天王文武手下的一个主事找了上,说是自己碰上了大卖家。
但自己手里钱不够,所以想跟王文武借点钱。
这个人姓贺,是天津人。
在曹大帅的时候,家里还有点关系。
所以托的关系进到北平市政府里来了。
但是此人的运道不是很好。
原本不是要来王文武这里的,只是中间过渡一下,到时简历好写。
但没想到曹大帅败的这么快,关系靠山什么的自然是没有了。
所以这一过渡,就一直过渡到如今。
原本走关系就费了不少钱,在北平虽说是买的房后。
手里也没剩多少了。
虽说比平头老百姓好不少。
但谁要政府时常欠钱不发呢!
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的。
所以说,兜底不一定比脸干净的人,兜里也没有几个大子,就这么一个人,还会碰上大卖家吗?
王文武问道:「你这大卖家是从哪里碰到的?
」 贺主事说道:「我这也是运气好,是我妻弟。
我妻弟原本是孙军长手下的一个连长。
这发生什么事啊?
这不大家都知道了吗?
他想把手里东西全都换成现大洋。
因为是我妻子弟弟,所以算我便宜一些。
我把手里钱归拢了一下。
想要一口把全部都吃下的。
这不是差了些吗?
所以我第一个想的就是佥事您呀!
这栋楼里谁不知道,王佥事腰缠万贯呀!
您就是手指头缝漏一点。
也够,我们这些人吃十年的!
」 【认识十年的老书友给我推荐的追书,@@!
真特么好用,开车、睡前都靠这个朗读听书打发时间,这里可以下载.】
王文武说道:「那你可有抵押?
」 贺主事说道:「王佥事,您看上我身上什么东西合适做抵押。
我就用什么东西抵押!
」 王文武问道:「你那房子押出去了没有?
」 贺主事把大腿一拍。
说道:「王佥事,我家你还没去过吧?
我来给你介绍一下。
我家是一个一进院的四合院,我当时买的时候就花了两百大洋。
至于现在是个什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