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清天已死,周天当立! 七(求月票,(2/2)
但是接着这些竹枪骑兵将八旗马队逐出战场的机会,五个吴军的步兵方阵终于完成了布署,他们一直逼到清军步阵之前二余百步的距离上,才停止前进——这意味着由宜宾通往富顺的官道,已经全部在他们的控制当中了!
正在荣溪桥战场上和清军激战的吴应麒,就能得到从宜宾县送过去的弹药和援兵!
另外,这五阵吴军都携带了“红衣小炮”
,数量不多,也就是一阵(标)配属了四门,五阵一共就是二十门。
这些火炮都被架起来后,就对准了依着山林列阵的清军,开始猛烈炮击!
在火炮打响之的同时,指挥这路吴军的吴国贵又派出了小队的鸟枪兵冲到了清军阵前几十步开外,开始用鸟枪响着清军阵地展开了骚扰性的射击。
而清军这边的枪炮,在那些威远将军炮带头打出开花弹后,也陆续打响了。
首选打响的当然是那些威远将军炮,然后是子母炮和鸟枪。
这个时候天色已暗,但是双方都没有“打卡下班”
的意思,而是互相用火枪火炮对射了起来,战场上很快就硝烟弥漫,本就很低的能见度,这下子根本就看不见什么了?
但看不见也不能不开枪开炮啊!
战场上的清军可都是眼见己方不可一世的八旗马队,是怎么被数量远少于自己的吴军竹枪骑兵击败的——这事儿对于清军的士气打击极为严重!
因为在清军的八旗兵之中,担当骑兵的通常是“真夷”
,也就是满旗子和蒙旗子,步军、炮兵一般是由汉军和包衣们充当的。
一般来说,只要“真夷”
不败,那么“二夷子”
和绿营兵们的主心骨就在!
一旦“真夷”
败了,那“二夷子”
和绿营兵可就慌了!
他们都慌了,还不让他们打枪打炮壮一壮胆?
可问题是岳乐麾下的军队并没有携带太多的弹药上战场——岳乐本以为这就是一场速战速决的伏击战,根本就没想到自己的军队会被逼到野战不胜,后勤中断,要靠消耗有限的弹药储备来维持战线的地步。
不过岳乐到底是大清朝的宿将,到了这个时候,他非但没有陷入慌乱,反而表现得非常镇定。
只见他披挂整齐,带着手下的护卫和戈什哈们,在各处阵地来回巡视,鼓舞士气,安定军心。
他还不断告诉底下的带兵官们:只要守住就行!
因为勒尔锦那边还有两万战兵,留在他那里的八旗家奴也不行这个数.
所以那位顺承郡王打穿荣溪桥不过是时间问题。
等顺承郡王的军队到了,那胜利也就可期了!
当然,他是不会告诉手下,从南溪开过来的一万五千吴军一旦击穿马思文指挥的五千绿营新军的阻挡,先于勒尔锦赶到大观镇战场,那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在塔子山、磨家坟山等一系列小山头所组成的这一列丘陵地带东南面的平原上,两支军队,正在这个天空中布满了群星的夜晚,迅速靠近。
这两支军队都打出了火把,顶着夜色继续行军。
两边火把比一下数量的话,那可就差了太多了。
吴军那边,可是浩浩荡荡的六条火龙,齐头并进,声势浩大.
看这气势,起码有一万五千到两万人啊!
而清军这边,场面就小多了,顶天就是四五千人.
正在行军的清军官兵们也不是傻瓜,远远的就看见了浩浩荡荡的敌军“火把队”
,全都生出了怯意。
但是今儿领军的马思文却是个对大清赤胆忠心的“奸二代”
!
他是明朝的建昌参将马光远的侄子,光远在天聪四年,金军入关劫掠时投降了大清,思文也从那时起,和叔叔一起剃发降金,到现在快四十年了他可是少年降清,为大金(清)当了快一辈子的奴才。
和他相比,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都算是“奴中晚辈”
了。
可惜他奴辈虽高,底子却薄,他叔叔不过是一届参将,能传个一等子给他,就已经不容易了,而他又把这个一等子奋斗到了三等伯,实在是忠心可嘉!
他那么忠心的奴才,当然要和大清共存亡了.
可是现在大清还没有要亡,他怎么就要成忠烈了呢?
看着离自己越来越近的“火把大军”
,马思文就有一种强烈的临阵脱逃的冲动 但是冲动不等于行动.
因为他没地儿可逃!
只能硬着头皮替岳乐阻挡南溪方面开过来的吴军,但愿来的不是精锐。
看到两边的位置已经相当接近,马思文不敢再继续向前了,而是大喊了一声:“停!”
然后他顿了顿,又道:“布方阵全军固守!”
“嗻!”
他要布的方阵,就是那个空心方阵——他准备在平原上摆个空心方阵,如果南溪来的吴军不打他,绕过去,那他也没啥意见。
如果敌人一定要和他过不去,那他麾下的五千八旗新军也不是吃素的,他手下的八旗新军有张勇领来的陕甘绿营的底子,战斗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就在底下的绿营新军展开大阵,将马思文围在中间保护起来的时候,一个让他非常熟悉,曾经唱遍黄河两岸的歌谣,突然被至少数千人高声齐唱起来;“朝求升,暮求合,近来汉儿难存活。
早早开门拜明王,明王来了分田地”
“闯,闯贼?”
马思文低声嘀咕道:“怎么来的是闯贼?”
他正犯迷糊的时候,前方又传来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几个举着火把的吴军骑士飞奔到了马思文的阵前。
马思文一看,发现那些人都是黄袍红巾的打扮,并不是闯贼,而是红巾贼.
“前边的绿旗兵(绿营兵在这个时代也称绿旗兵)听了,我等是复兴大明大总统西王殿下的使臣.
西王殿下的两万大军就要到了,他老人家愿意给你们一个投降的机会,如果你们不肯投降,那可就自寻死路了!”
“西王?”
马思文心里咯噔一下,心说:这西王不会是平西王吧?
想到这里,他就问了一句:“谁是西王?”
远处黑暗当中,一个洪亮的声音忽然响起,大声回答说:“是我,吴三桂!
我吴三桂就是复兴大明大总统西王马思文,你愿意弃暗投明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