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139章 北燕

第139章 北燕 作者: 风肆娘 若是被杜蘅知晓了隆贵妃的这番话,她一定也得愣一愣,并且废好一顿劲去反驳她。

隆贵妃的逻辑很让人不耻,但也总有两分歪理—— 小太监最终面如死灰,不再言语。

隆贵妃看他实在是知晓的也不多,不耐烦地直接让人拖下去,把皮给扒了,她说到做到。

“等一下!

——”

小太监急忙大吼:“让我要死也做个明白鬼!”

侍卫觑着隆贵妃的脸色—— “既如此,那便问吧~”

贵妃施施然地说。

“你……”

隆贵妃一个斜眼望去—— 小太监本能地吓到抖了两斗,在贵妃的威压视线之下被迫改口—— “您……是怎么猜到宫里的太监们,是十皇子的内应的?”

隆贵妃弹着指甲里的一点胭脂沫子,“周砚再蠢,也知晓要晚上造反,还是选的初一这种泼墨般的晚上;他有没有买通太监,看看掌管烛火、点灯的太监们有无动过手脚,便十分明了了……”

哦,还得感谢杜蘅呢~ 隆贵妃给他解疑答惑完,小太监才终于无力的跪倒在地,任由侍卫将他拖出去。

“把他的皮剥下来做盏灯笼,给禁宫之中所有心怀异动的人看个清、清、楚、楚——”

隆贵妃的话语虽轻,其间内容却让人毛骨悚然,答应十皇子周砚做内应的其他那些太监,下场也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她一则是用“做成灯笼”

这种方式惩戒那些为十皇子“灭灯”

的太监,二来是为了震慑阖宫之中还敢怀有二心的宫人,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 *** 杜蘅在两日前的那晚,趁着月色,来到了太子东宫。

她躲过太子东宫的层层守卫时,在东宫后花园的一块大湖石后住了脚。

她可以躲过府上的家丁,但绝不会走近到暗卫环护的太子近身。

她冷着眼看着太子在紫藤花架下,拿着本书册来回踱步,几个谋士如众星拱月般垂手而立。

即便是在外面,也点着明亮的香烛,烛火下的茶点一应俱全。

他虽然看着有些焦灼,但远远望去,似乎只是在懊恼眼前的榧木棋盘上的黑子该落到何处,亦或是今年的雨前龙井怎么到了五月才送来…… 纵使是十万火急的家国大事,由太子做来,也总得带着那么股子“风花雪月”

的滋味; 在他看来,由战火的硝烟所带来的悲怆,也似乎只能与娇艳的花骨朵焦卷起叶瓣来的那种伤痛与凄美类比。

但是也有一个好处,太子手软、耳根子也软,断不会成为隆贵妃那种的“桀纣之主”



杜蘅走出湖石之后,在“什么人?!”

、“再往前一步,格杀勿论!”

等的呵斥与威胁之中继续向前,丝毫不在意白刃所反照出来的微弱的光—— “哎~”

太子抬手挡住了暗卫手中的利刃:“不过是个小丫头,在你们面前还能杀了本宫不成?

——”

但当杜蘅走到身前,他从头到脚的打量过后,也是不加掩饰的露出失望之色:“这位小姐,深夜来此东宫,你最好是有些十万火急的大事的,否则……”

“太孙殿下的安危算不算十万火急?

周氏江山三、十皇子越过正统相争算不算十万火急?

北燕蠢蠢欲动准备坐收渔翁之利算不算十万火急?

——”

杜蘅一口气抛下三个重磅炸弹,震的太子与他的谋士们半晌说不出只言片语。

谋士们互相环视之后,一致都把目光投向太子,想来他们都有了相同的想法—— 太子也有了模模糊糊的概念,他们只等着他下命令呢…… 杜蘅也整了整因为翻墙而弄脏的衣袖,打算等会好坐下和太子面对面的谈谈…… 既如此—— “哪里来的疯妇!

还不快赶出去!

——”

太子甚至退后两步将书本扔到石桌上,让发号施令显得威武一些…… 杜蘅:“……”

诸位谋士:“……”

“且慢!

——”

其中一个褐色布衣、且看起来最为年长的谋士,拦住了想要上前来扣住杜蘅的护卫,凑到太子耳边耳语: “殿下,此女子虽然行踪诡异成谜,但其所言细思之下皆有迹可循;而且她提出来的三点分明就是环环相扣之相……咱们不如,先听听她是如何说的?

—— 如果真的是她胡言乱语,到时再赶也不迟啊!

——”

太子觉得面上有些挂不住,但还是摆出了一国太子的威仪,一甩袖子背对着杜蘅:“既如此,那便说来听听……”

太子说话如此说不到点子上,看得身边的谋士们也是十分着急,其中一个忍不住发问: “这位姑娘,请问上面你的三个问题,都是缘何做出的如此发问?

太孙殿下虽涉险,但那也是天灾,听你的意思,还会是人祸不成?

——”

没错。

是十皇子周砚谋算的“人祸”

,而薛斐白,会进一步让周显永远留在归化城。

“三皇子与十皇子相争早露端倪,这也是太子殿下选择不争其锋芒的缘故;可是听你的意思是,他们的斗争俨然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难道这次的归化地动、太孙遇险,也都早已是棋局上的一子?

——”

没错。

太子的这些谋士一点就透,还算有点谋略。

杜蘅眯了眯眼仔细看了看这些人——有些是爷爷举荐,有些是薛斐卿、周显和哥哥亲自招徕的。

太子还算有个听人劝的好处。

“至于姑娘所说的骇人听闻的第三个问题……我们确实百思不得其解: 若说是前两个原因得出第三个结论,也确实是说得通;可是如果前两项只是建立在姑娘的‘没有证据’的猜测之中,第三条是否有些武断和牵强附会呢?

……”

不,这是十足确定的事情。

还正好恰恰因为周砚的“铤而走险”

,才使得她串起了散落了一地的、宛如珍珠般的线索,而当这些珍珠穿成项链之时,就会变成大周这个“疏于锻炼”

的“贵妇人”

脖子上的绞索,给予她致命一击—— 而在这场无声的博弈之中,充当穿针马前卒的,正是薛斐白。

而薛斐白,北燕质子澹台韶,是也。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