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三章 不服就造反,上桌来赌命(1/2)

大明的反腐抓贪做的很好,海瑞就戥头案,上了一本奏疏,主要内容就是讨论贪腐手段。

传统贪腐在高压之下,已经几乎绝迹,拉着银子送孝敬的壮观场景,再也看不到了,而新型贪腐正在形成,这种模式,海瑞用了一个‘偶然得之’来进行了总结。

官员在城中让买办代持,开一家不起眼的店铺,这个店铺里有各种高标价货物,比如五十银甚至上百银一两的茶叶、某大师的画作、诗集、某些年代的金石(古董)之物、丝绸制品、成衣等等,这种店铺一年也见不到几个客人,但每个客人都非常非常的豪横。

客人在见到官员时,一句‘偶然得之’,比如,某偶然得团龙茶几两等等,这便是输贿,官员立刻闻琴而知雅意,此时的官员的反应,自然是了然于心,而不喜形于色,整個过程中突出了一个干干净净,因为旁边的师爷负责实现客人的诉求。

甚至金银多一点的地方,客人和官员连面都不用见,只需要买东西的时候,和店家攀谈几句遇到的难处,店家也会时时提醒,你给这点钱,我很难办事。

最终实现权力寻租。

这种贪腐手段,已经是非常难以查证了,若是这经纪买办,再由地方豪族把持,地方豪族,再将每年累积获得赃款,送到此人家乡,那就更加难以找到痕迹了。

大明的经纪、买办、诉棍这类的人,数不胜数,而师爷就负责联系这些人,所有人都是贪腐链上的恶人,是大明吏治败坏的蛀虫。

海瑞对这些人,没有太好的办法,他找到线索可以一查到底,把罪恶绳之以法,但罪恶深藏于水面之下,海瑞略显无奈。

这又涉及到了一个反腐成本的问题,这种贪腐的隐蔽,导致反贪成本直线上升,而反贪收益在直线下降。

过往,只需要抄家就可以将贪官污吏所获,饿上十几日,就可尽数取回,但抄家已经过时了,财货从来不过官员甚至是其家眷手里,如何去查?家里干干净净,抄家甚至成了冤假错案的代名词。

应天知府李乐,就查办了一个类似的案件。

应天府六合县有教谕一人,此人甚至都不算是官身,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管地方县学,就一个县学的生员名额,没有五十两银子,根本拿不下,而且想买还得有资格才行。

李乐作为张居正的门下,能力极强,是当初张居正对付王崇古的一把利刃,他查办一个六合县教谕,那还不是手到擒来?可是查着查着李乐发现,阻力很大很大,他连一个县衙的教谕都处置不了。

一个县衙不入流的教谕,如此大的阻力,引起了李乐的兴趣,李乐训诫了教谕,似乎惩戒到此结束,但其实李乐偷偷请了老祖。

朱翊钧得知李乐要查案,就下旨让缇骑们介入了,缇骑们经过了长达半年的明察暗访,终于搞清楚了这个教谕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六合县所有私塾、家学,这个教谕都承了一份香火情。

大概就是这六合县内,所有的私塾和家学,不按时按点的孝敬,就会被这名教谕以‘整饬学政’的名义给取缔,而一家从五十两银子到数百两银子之间不等,之所以是要用半年的时间,是这些银子,不是直接送给教谕,中间过了一遍经纪买办之手,倒腾了一圈,最后在教谕的家乡变成了土地。

整个过程极其隐蔽,若非缇骑介入,难以追查。

根据缇骑的走访调查,这不仅仅是六合一县如此,整个应天府,乃至整个南衙,都是如此。

各地的私塾、县学、府学、书院,不给提学、学正、教谕孝敬,那会被整饬掉,阻力也来源于此,李乐的追查,难道会止于六合一县吗?必然会追查整个应天,进而在应天巡抚潘季驯的带领下,对整个南衙进行全面排查。

而教谕也不是独享此份收益,而是整个六合县衙,知县拿大头,领朝廷俸禄的拿一部分,教谕拿一部分。

这是杀父之仇。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李乐查到了这里,就知道自己玩不转了,立刻就给自己先生写了封信,又给自己的小师弟朱翊钧写了封书信,询问是否继续追查,最后得到的答案是一查到底,谁拦谁死。

这个案子,在万历八年九月初就已经结束了,整个南衙官场进行了一次大地震,近七百余人被抓进了南镇抚司衙门里,等待到了最终的审判流放海外,吕宋、琉球、旧港四大总督府,大明不要,到了海外总督府反而成了香饽饽。

大明举重队实在是太卷了,在大明这些官吏都是垃圾,可到了海外总督府,那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徐璠在大明也就是个仗着自己老爹博得官身,但到了泰西,徐璠能做国务大臣,而且干的极好。

仅仅是整饬学政在执行中成为了敛财的政治工具吗?

还有清丈和还田。

朝廷要清丈,遮奢户们就托庇于地方官吏,尤其是具体经办的户房,在清丈的时候,户房从指头缝里露出那么一些不在鱼鳞册上的土地,或者再李代桃僵一番,让新政的代价,由百姓承担。

“大明的新政,推行到了现在,终于碰到了王安石困境,或者说新法困境啊。”朱翊钧合上了海瑞的奏疏,略显有些焦虑的揉了揉自己的眉心。

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意是好的,灵活的运用常平仓、广惠仓的储粮,折算为本钱,以年息20%的利率贷给破产农民、城市手工业者,帮助百姓度过难关的同时,缓和民间高利贷血淋淋的朘剥,同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工商业发展与生产,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效果。

从制度设计上来看,这一套确实没有什么漏洞。

但最后成为了割向百姓的一把刀。

钱总是流向不缺钱的地方,地方官吏在执行这条命令时候,首要考虑的问题是收回来,而不是放出去,放钱给小民,小民拿什么还钱呢?

所以放钱的时候,往往都是直接给大户,大户家大业大,还不起还能追欠,而不给小户,小门小户,风一吹就倒了,大户拿到这些资源后,再层层借给小户,导致最终的利息甚至超过了民间高利贷。

最终,好好的青苗钱三个字,成为了两宋、元明清高利贷的代名词。

而大明新政的两个核心,清丈和整饬学政,也在悄然变成这个模样,清丈的过程中,大户们的田通过各种办法进行隐蔽,而百姓的田一厘地都不少,甚至还有额外不存在的田亩被摊派到百姓的头上,可谓是苦不堪言。

而整饬学政也成为了地方教育的流毒,贻害无穷。

大明的官吏们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进行自适应调节,在新时代新背景下,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

朱翊钧从大明已经再次伟大的幻梦中,彻底清醒,他完全理解了朱元璋的四大案,动辄几万颗人头的大案,是怎么来的了。

就李乐奏闻这些事,不仅仅是在南衙,整个大明遍地都是,朱翊钧恨不得大杀特杀,再制造两起清丈案和学政案。

冯保思索了片刻俯首说道:“陛下,远还没有到那种地步,就以李乐奏闻的案子和戥头案而言,发现一例就严惩一例,从重从严,以收威吓之效,这矛盾说得好啊,矛盾生生不息,广泛存在,在解决矛盾之后,必然会有新的矛盾产生,面对这种新局面,就会有新办法。”

“臣倒是以为,稳中向好,毕竟各地清丈,遮奢户占的田亩,还是占据了多数的,不存在广泛犯罪,偷偷摸摸的捞一点自然是有,但弄到民怨沸腾的地步到不至于,毕竟,脑袋是自己的。”

陛下好杀人的名声,和吝啬的名声是旗鼓相当的,谁不知道大明皇帝大婚头一天还在监刑?真正的血色大婚。

“冯大伴这矛盾说读的是极好的。”朱翊钧非常认可冯保的意见。

冯保笑了笑说道:“臣也是看着矛盾说横空出世,就是再愚笨,也是笨鸟先飞,学到了一些。”

“陛下,在臣看来,这件事可以纳入考成法之中,如果地方自查解决不了问题,还不肯报到朝廷来,就用前四川巡抚罗瑶案为常例,将其流放,这新政执行是否妥帖和官帽子挂上了钩,不怕他们阳奉阴违。”

“若是真的能把一省之地打造的铁桶一样,滴水不漏,一点消息风声都露不出来,那还是别当巡抚、巡按了,干脆造反算了。”

冯保说的便是各地巡抚担责制。

作为地方的一把手,你甚至可以无能,无能只会被罢免,但不能失去信仰,必须要忠君体国,这是最基本的底线,触碰了这一底线,要被流放甚至斩首。

大明朝廷是允许地方存在问题,甚至允许巡抚存在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而求助于陛下,这本就是大明帝制的一部分。

这是一种责任的下放,同时也是监督新政实行权力的下放,更是各地巡抚、巡按存在的意义。

“好办法。”朱翊钧写好了朱批,递给了冯保说道:“送文渊阁先生处,令先生拟章程来看。”

朱翊钧很清楚冯保在干什么,他就是在给外廷的大员们上眼药水。

这是宦官的天然职责,不对付文官,当什么宦官?文官宦官天然对立,这是绵延了千年的游戏规则,在皇帝面前进谄言是宦官的天职,要不这宦官就讨人嫌呢?

出个孬点子,就把各地巡抚给坑了,自此之后,巡抚们得把眼睛放的大大的,解决不了问题,也要发现问题。

这个馊主意,朱翊钧准了,他觉得这个馊主意不错。

大明巡抚自永乐年间,设立至今一百七十余年,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地方一把手,说一句封疆大吏不为过,如此大的权力,无法彻底贯彻政令是能力问题,但绝对能发现问题,不肯上报,那是态度问题,结果就是流放。

“陛下忠顺夫人奏请面圣谢恩,已经在离宫外等候了。”冯保俯首说道。

朱翊钧宣见了三娘子,并且收到了三娘子的抵押物,价值近二十万银的船舶票证,三娘子依依不舍的将船舶票证交给了皇帝,这个狠心的男人,就这么直接收了。

朱翊钧对三娘子仔细交待了一番,并且询问了一下塞外过冬的细节,在漫天大雪里,最先冻死的是牲畜,所以食物上并不会短缺,燃料不足,以及保暖之物不足,是塞外平民过冬的最大难题。

三娘子对山西煤炭的开采非常关注,希望在大同府附近的煤炭,塞外北虏也有购买的资格,朱翊钧没有答应,让三娘子有些遗憾。

大家彼此心知肚明,没有煤炭,草原就无法冶炼,没有大规模的铁器,瓦剌、鞑靼、兀良哈、东夷等等都无法大规模的南下。

只有等到大明征伐之后,煤炭的供应才有可能提上日程。

三娘子再次郑重的感谢了圣德庇佑草原之后,颇为留恋的看了一眼通和宫的御书房,披上了大氅,离开了通和宫。

这件大氅,是她入京后来自皇帝的恩赐,她是一品忠顺夫人,大明京堂百官也都有,精纺毛呢制作,带着一个毛茸茸的衣领,大氅的胸膛处,左边绣着日月共辉旗,右边写着一个明字,三娘子到了冬天都会披着,根本不顾及俺答汗那恨不得吃人的眼神。

大氅上腰腹布左边,绣着一个大红色的小人儿,是三娘子的皮影画模样,这小人儿三娘子格外喜欢,她自己在另外一侧秀了个陛下的皮影画模样,当然是常服模样,也没人说失仪的问题,没人闲的没事干问那皮影画究竟是谁。

朱翊钧对三娘子保持着一定的尊重,这是个心系万民的政治人物,她的舞台在辽阔的草原。

新都杨氏及其爪牙,共计二百三十四人斩首,刑场就搭在了大明午门之外的长安长街之上,大明京师百姓也都喜欢瞧热闹,天寒地冻也要来看看,朱翊钧如期而至,到了午门监刑,在数百名缇骑齐声大喝拿去的时候,人头落地。

在需要杀人的时候,朱翊钧从不珍惜自己的名声,被骂暴君,好过新政夭折。

这数百颗人头落地,代表着皇帝推动新政的巨大决心,不服就造反,上桌来赌命!

而大明佥都御史王谦、四川巡抚王廷瞻的奏疏,让朱翊钧长长的松了口气,纹丝不动的四川清丈,终于开始了推进,而寒冷的冬风,不能阻碍清丈的脚步,这清丈的第一站,便是蜀王府。

王廷瞻在走进蜀王府的时候,才发现,这蜀王府远不如传闻中那么豪奢,甚至有不少宫殿因为年久失修全都倒塌,甚至显得破败不堪,嘉靖三十一年,嘉靖皇帝停了藩王府的修缮宫殿费用,理由是打仗,自此以后藩王府就没有了专项修缮费用。

蜀王府名下田亩超过了三万顷,蜀王府的日子,其实过得不算太差,但决计和三万顷田,三百万亩地不匹配。

四川清丈的进程,也带动了河南、陕西的清丈,尤其是河南,河南多王府。陛下这一查到底,坚决执行新政,丝毫不顾及亲亲之谊的做法,让各地王府只能捏着鼻子,将挂靠在王府名下的田亩还给遮奢户们。

王府是世袭官的一部分,他们其实不怕当地的遮奢户的报复,大不了把城门一关过自己的日子,但他们非常害怕皇帝的怒火。

“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金安。”布延来到了通和宫朝见天子,感谢大明皇帝圣恩。

土蛮汗在万历七年六月被册封为了怀义王,而布延就成为了怀义王世子,在三娘子离京之后,王世子也送别了车队,他不会亲自带领前商队前往塞外,而是留在了大明。

自从土蛮汗封王之后,布延就再也没有回过草原,他是质子。

这次布延面圣,是为了讨论明年春天土蛮汗入京朝贡的诸多事宜,或者说确定大明皇帝肯收留土蛮汗这一个事实。

“免礼。”朱翊钧摆了摆手,写完了一封奏疏的朱批,才示意布延坐下说话。

“倒是有趣,图们为什么突然想通了呢?”朱翊钧看着布延好奇的问道,说是入京朝贡,其实是投降,彻彻底底的投降,朱翊钧喜欢站在实力的基础上说实话,没有绕弯子。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