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攻营(1/2)
第一百九十章 攻营 连着三次大败,蔡瑁心情极度抑郁。
带着万丈雄心而来,不料刚刚来到汉中就出师不利,甚至都不能用出师不利来形容了,简直是一败涂地。
他现在甚至开始怀疑,主公派他来支援益州,到底是对还是错了。
凌云是不可战胜的,这个想法已经深入了他的脑海。
几次大战,他已经折损近半兵马,这么大的伤亡是大战之前他所无法预料的。
但此时他还不能撤军,军士经过几次大战,都格外疲惫,暂时不宜长途行军。
回去之后如何向主公交待,蔡瑁的心里充满了矛盾。
此时凌云的战俘营里又增加了许多俘虏,原来的战俘营里都住满了,他不得不再次令人搭设大营,供俘虏居住。
这些战俘,凌云并没有把他们当作真正的敌人,因为军士都是百姓,至少以前是百姓。
他们都是为了生存才参军,为远离故土作战。
凌云想要统一天下,想要把十三州的版图都划到自己的名下,就得动用武力。
光靠动嘴肯定无法实现,有征战就有牺牲,这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可能,凌云倒不想牺牲那么大,汉朝的人口本来就不多,这些人以后都是他子民,凌云当然希望他们都能好好地活下去。
所以尽管是俘虏大营,凌云尽量让他们吃得饱一些,住得好一些。
凌云亲自到各个俘虏大营转了一圈,安抚了一下俘虏。
这些俘虏既然被抓住了,他们的心里算彻底塌实下来,总算不用再去征战了。
而且凌云还给他们承诺,等战事结束,可以让他们返回故土,愿意当兵并且符合条件的可以当兵,如果不愿意,可以回家务农,可以从事别的营生。
看管俘虏的军士原来就是汉中军,也算是比他们更早一些的俘虏。
这些人现在如何待遇,益州军和荆州军的俘虏都看得清楚。
他们对凌云的话自然丝毫不怀疑,更没有人想着要逃走,因为律令非常严格,逃跑者处死。
安抚完俘虏之后,凌云回到南郑城中。
南郑城现在已经从紧张的气氛中恢复过来,毕竟荆州和益州近三十万大军压境。
凌云又把近十万大军派去了武都郡,南郑城中的兵马严重不足。
但好消息一个接一个传回来,随后一拨一拨的俘虏也被押解回来,南郑城的百姓总算安心了。
伤兵在南郑城中受到很好的照顾,张鲁等归降的官员看到凌云打了如此的胜帐仅仅少量的伤亡,一个个心头唏嘘不已。
他们的心里甚至暗暗庆幸,投降凌云真的是不错的选择。
至少凌云开始并未答应他做汉中太守,而事实上,凌云非常信任他,给了他一个很大的惊喜。
在开始,张鲁还打算假意投降凌云,等凌云撤出汉中后再逐渐培植自己的势力,相机而动。
现在的他彻底打消了这个想法,凌云是不可战胜的,即便现在让他拥有一州的兵力,他也绝对不是凌云的对手。
甚至张鲁在现在就已经看到了刘表和刘璋的结局。
大战后的第二天,凌云派人给蔡瑁、李严各送去一封书信。
书信是让军士给射进营中的,凌云不确定蔡瑁和李严大败之后时候会恼羞成怒,杀掉信使。
所以他只让人把书信射进营中,信使的生命也是生命啊。
信是凌云亲笔所书,劝告蔡瑁即刻率兵返回荆州,并做好归降准备。
凌云自言,迟早将会率军进入荆州之地,若那时两下开兵,凌云必不会象现在这样客气。
给李严的信更是直言不讳,让他放弃无用的抵抗,立即归降。
蔡瑁和李严虽然被凌云打败,但他们并未觉得凌云可以长驱直入,轻易取得荆州和益州之地。
投降的事,肯定没戏,这二人想都不用想。
但他俩心中却各自揣测,是否在这里继续与凌云对战,毕竟凌云的大军先前带给他们震撼实在太大。
因为有伤兵在,蔡瑁并未立即撤军,而是派人返回襄阳,禀报刘表。
蔡瑁未动,李严自然也没有动,人家是来支援的,他没有自己先行撤兵的道理。
凌云给的期限是三天,如果三天之内,二人没有答复,凌云将会大兵压境。
其后果让二人自己去想。
自从接到书信后,李严再次派人去武都郡见张任,请求大军支援。
到现在为止,他还没得到张任已经归降凌云的消息。
同时他又派人返回刘璋处求援。
眼看着两天的时间一晃而过,军中的伤兵并未见起色,是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第二天夜晚,蔡瑁将李严请到了大帐之中。
这还是两人兵败之后的首次见面,因为彼此军中需要处理的事务太多了。
“李将军,凌云的书信,你如何看?”
蔡瑁问道。
李严微微一笑,“不过是耸人听闻而已,若凌云真有如此实力,何必多此一举。
我看他是虚张声势而已,前几日,他不过使用调虎离山之计,乱我军心。
才让他有机可乘。
凌云军中多是骑军,在平地作战自然占据优势。
你我军中骑军虽不如凌云多,但我们占据地利。
你我的大营相距不远,凌云未必能一起攻击,若其攻打一个,另一方前去支援。
到那时凌云必受前后夹攻。
此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附近树木业已处理,大营再不担心被凌云用火进攻。
凌云的近十万大军在武都郡,张将军有兵马二十万,与黄太守兵和一处,绝对优势于凌云。
凌云若想调动武都郡的兵马,则张将军必不会袖手旁观,在后掩杀,牵制徐晃所部。
你我只须守住此处,任凌云的兵马如何进攻,我们制作木排防住凌云军中的箭弩,他必定难以取胜。
依李某猜测,凌云必然是惧怕你我兵合一处,想用计引诱你我退去,而后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他自以为聪明,没想到你我都是统帅大军之人,如何能瞒过你我的眼睛。”
李严说得头头是道,只是他不得不这么说,张任的兵马到现在还没有消息,他心中已经有了不好的预感。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蔡瑁给留在这里,共同抵抗凌云。
他则等待刘璋那边的消息,如果战,刘璋自然会给他派来援军。
如果退,只要刘璋给他下令,他立刻带军撤退走人,绝不在此地多留一刻。
而蔡瑁心中最大的顾忌也是刘表,二十万大军给自己带出来了,没出来几天,仗也不曾打过几次,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如何去见刘表。
所以他想至少要打一个胜仗再做计较,对于张任大军的事,蔡瑁知道他们在武都郡。
至于归降一事,凌云控制得太严密了,除武都境内的人,外地人都不知晓。
而且虽然张任和黄权投降,各城池的旗号并未更换,依然用着益州军的大旗。
徐晃严格限制了各城的百姓,短时间内不可随意出城。
诺大的武都郡,难免有刘璋的耳目,徐晃不得不防。
而做好这些安排之后,徐晃又接受了凌云新的命令,现在正在带军返回汉中途中。
这些情况,蔡瑁更是一无所知。
二人谈论半天,彼此互相打气,蔡瑁终于打定主意,继续坚守待命。
军中的粮草是二十万人的粮草,如今已去一半军士,剩下的人更有富裕,所以根本不用担心粮草不足。
第三天平安无事,到第四天上午,蔡瑁得到禀报,凌云大军前来进攻。
蔡瑁立即派人给李严送信,让他掌握战机,互相配合,随时准备支援。
而后,他亲自来到大营前,观察敌情。
大营是建在两座山之间,以两侧三壁为屏障,外面是许多大树做成的防护架。
一排排向前延伸,达五六十丈之远。
防护架彼此紧密连接,削减了的树木如一根根大刺一般,尖口朝外。
若敌军进攻,必然要先搬开防护架。
否则硬闯的话,不是被弓箭所伤便是被木刺扎伤。
平时蔡瑁大军行动时,都是挪开防护架,而后行动。
没有任何军事行动时,防护架都是紧紧闭合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军偷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