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547章 登陆(1/2)

凌晨三时,停靠在宜湘镇湘江码头旁的十几艘汽轮,准时生火起动,沿湘江顺流而北。

今晚正是满月,皎洁的月光把江面照得通亮。

昨天下午,充当步三师先锋的步兵一营官兵,已经提前坐上了海军内江舰队的运输船。

船上的空间很拥挤,就连甲板上都坐满了人,堆满了装备。

很多官兵临战兴奋,睡得很晚。

结果,船一开动,很多人又醒了。

为了今天的作战,步三师已经准备了三年。

王玉宝调任一营营长后,又严加训练,一营官兵已经全部克服了晕船的毛病。

王玉宝出身穷苦,又久经战阵,见惯大风大浪,在颠簸的汽轮上鼾声如雷。

凌晨四时五十分,通讯员喊醒了王玉宝。

他酣睡一夜,精力充沛,从床铺上一跃而起。

船上条件简陋,王玉宝用水壶里的水漱了口,便来到甲板上。

天已微亮。

王玉宝来到瞭望台,瞭望手正在聚精会神地望向远方。

透着微弱的晨光,瞭望手看见王玉宝是个少校,便下意识地向他敬了个军礼。

并非每艘海军军舰都有瞭望手。

实际上,这支负责运送一营官兵的小型船队,共有近二十艘各式船只,只有两艘船上有瞭望手。

王玉宝所在的战船,算是这支船队的旗舰,配有两名瞭望手。

瞭望手多选拔自视力良好的士兵,平时还要经常服用海鱼、动物肝脏和蛋黄,以补充维生素A,维持良好的夜间视力。

王玉宝询问瞭望手,说道:“能看清渌埠镇的湘军营垒吗?”

瞭望手很老实,回答道:“看不清,但我看清靠岸的标志了,是一棵江边的孤立树,大概在两公里外。

旁边有两个接应的特工,示意一切正常,可以正常靠岸。”

王玉宝点点头,又问:“背后方向呢?

陆战队离我们多远?”

瞭望手朝身后看了一圈,很有把握地说道:“陆战队头船离我们大概一公里。”

按照作战计划,第二军先锋由步三师一营和海军陆战队一支队第二联队组成。

一营负责进攻湘江西岸的湘军,陆战队第二联队负责进攻湘江东岸的湘军。

除了这两支先锋外,后续第一波支援部队也走水路。

除此之外,由于海军运力有限,其余部队大多走陆路。

由于海军陆战队习惯登陆作战,装卸载训练更加熟练,故走在一营后面。

王玉宝了解了情况,走下瞭望台,通过船上的煤气灯发布军令,要各连准备靠岸。

尽管已经提前训练过了五次,一营官兵下船时仍旧有些慌乱。

他们乘坐的战船大多为两百吨以下的木船,有汽轮,还有帆船。

小船还好,可以抵近靠岸。

大船容易搁浅,只能在远离江岸的地方抛锚。

渡口也很简陋,缺少码头设施。

王玉宝不要小船摆渡,带头跳入水中,营部官兵紧随其后,涉水登陆。

他大喝一声:“各连连长呢,给我走在最前面!

带船的排长,把你那一船官兵招呼好!

二十分钟后,在岸上集合完毕。”

这一声吆喝起了效果,乱糟糟的队伍里,很快响起了军官们的声音: “二连的兄弟,跟我来!”

“炮排的兄弟,把迫击炮扛稳当了!”

…… 营部第一个登陆,朝着湘军方向,立马展开了警戒。

各连也找到了自己人,互相帮忙,抢运物资器材。

最难的是炮兵团配属过来的炮兵排,有三门75mm野战炮。

革命军陆军步兵营也编有一个炮兵排,但只装备迫击炮,火力有限。

为加强先锋,步兵师把炮手团的炮兵排配属给了一营,带来了三门75mm野战炮。

尽管革命军已经对这种野战炮进行了轻量化改进,它依然很重,也无法分拆后由骡马驮运。

这种炮很金贵,沾水后会影响精度。

为此,海军设计了一种轻便的登陆艇。

这种登陆艇把蒸汽机安装在了尾部,排水量常常在二十吨以下,可以冲滩到岸边的沙滩上。

返程时,由官兵把登陆艇推回江中,调转方向即可。

炮兵排分配到了两艘登陆艇。

登陆艇冲滩后,炮兵们立即忙碌了起来,推动火炮上岸。

步兵兄弟也过来帮忙,帮炮兵排搬运弹药。

二十分钟内,一营总算完成了集结,全员全装,登陆过程中并无损失。

王玉宝感到满意,也不多费话,下令吃早餐。

所谓早餐,其实是前一夜烧好的饭团,里面夹杂了盐菜,以及少量的肉沫、菜籽油和花生米。

水壶里,则有前一夜烧好的凉开水。

早餐装在不制饭盒里。

帝国钢铁产量大,革命军官兵的饭盒、水壶、筷子等装具,都采用铁制,方便大量生产。

早餐只有五分钟时间。

五分钟之后,不管官兵有没有吃完,王玉宝便下令继续行军。

第三支船队,其实就是一营的支援分队,头船已经近在眼前。

一营必须尽快离开登陆场,为这支船队腾出空地。

从眼前到湘军营垒,还有四公里的路程,走陆路只需一个小时。

四公里,对于湘军来说,却是一段遥远的距离。

湘军最讲究“结硬寨、打呆仗”

,若有行军打仗,往往先扎好营寨,以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湘军机动能力特别差,一天只能行军三四十里,作战战略、战术也并不主动。

湘军行军时,走到下午两三点,就要停下来扎营,做好防御设施;打仗时,则往往非常慎重,讲究后发制人;攻城时,则先挖掘深壕,困死敌军,与敌军拼消耗,等城中粮尽,再挖地道破城。

这种战略战术,对付太平军非常有效。

历史上,湘军就是凭借这种战略战术,打赢了太平军。

淮军继承湘军衣钵,同样利用这种战略战术,打赢了捻军。

但这种战略战术,弊端也非常明显,导致湘军行军打仗过于呆笨。

现在,东南沿海诸省都已归革命军所有,湘军所能调集的战争资源更加减少。

而革命军装备优良,用兵灵活。

帝国初步建成了军事工业,战争资源、战争动员能力远胜于满清。

这场战争,在开战之前就已决定了输赢。

第二军当面的敌军共有十万余人,其中湘军有八万,主帅为罗泽南。

罗泽南为湘军创建者之一,已经积功至湖南布政使。

他自知湘军不是革命军的对手,主张实行积极防御。

所谓积极防御,是指委派猛将守卫重要关隘,再在重点方向保持一定的机动增援力量。

罗泽南自居衡阳,手中有两万精锐,充当总预备队。

罗泽南深知渌埠镇地势紧要,委派了一个名叫田兴恕的猛将,守卫渌埠镇、东安县防线。

东安县与渌埠镇相距很近,有一道驿道相通。

这条驿道可通往军事重镇衡阳,东安县的防御同样重要,田兴恕在此布置有两营湘军。

这位田兴恕只有20岁,苗族人,出身穷苦,早年充任湖南绿营镇筸兵。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