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91章 整顿厘金(1/2)

龙港是处交通要道,驻有一营湘军。

曾国藩吃过晚饭,驻军得到消息,营官带着几个哨官,前来向曾国藩请安。

这是正常的官场礼仪,有些官员对此看得很重。

更有甚者,把这种迎来送往当成了敛财手段。

按照满清官场的规矩,上级官员过境,当地官员不管是否与之隶属,都要送彼一笔“程仪”



有时候,官员品级不低,却是京官中的佼佼者,譬如红翰林、御史。

这些人过境,就连地方督抚都得客客气气地送他们程仪。

曾国藩讨厌这种官场风气,对来访军官一概挡驾。

不过,他对张宗尧很有好感,让张宗尧陪他讲话。

曾国藩平时没有什么消遣,吃过晚饭后,一天的公事结束,往往和幕僚清谈。

这两年,他尤其嗜好对弈,每日必下一局围棋。

今晚条件有限,曾国藩没法下棋,便和赵烈文、刘蓉一道,沿着富水散布。

张宗尧做东道主,不时为其讲解龙港的风土人情。

不过,曾国藩的心思仍在厘金上。

透过马灯,张宗尧见他神色凝重,脸色极为难看,似乎有无数的忧愁堆在心头。

张宗尧不由得沉默了下来。

晚上十分寒冷,寒风吹在脸上,令几人的心境更加沉重。

一向话多的赵烈文,也不再说话,心里盼着曾国藩赶紧回营歇息,自己也能早点进入温暖的被窝。

驻军已经安排妥当,曾国藩一行将借宿在龙港一家富户中。

前面一阵喧闹,把曾国藩从沉思中拉了回来。

张宗尧说:“听说湖北粮台请了一个戏台,为湘军四处巡演。

这戏班昨天刚到龙港,今晚开始演出。”

湘军请戏班巡演,仿的是革命军的制度。

当年,革命军东征广州,意外救起一个草台班子。

从此之后,这个草台班子便开始编演戏剧,为革命军鼓舞士气。

革命军在师级以上部队编制有文工团。

师级部队文工团人数在百人左右,专门排演革命节目,为所属部队巡演,深入群众开展宣传教育。

湘军编制更为松散,存在天然不足,无力组建专门的文工团。

湘军最大编制单位为营。

步兵一营人马约五百人,另有三百多个军夫杂役。

营以下为哨,相当于革命军的连队,人数约为百人。

哨以下为队,相当于革命军的班。

营以上,则没有固定的编制单位。

湘军创建之初,人数不足一万,以营为最高编制,足以应付需要。

现在,湘军人马已膨胀到十几万,为方便指挥打仗,则在营之上设立“统领”



一个统领,可统带二至十个营,兵力在一千至五千之间。

算上军夫杂役,兵力在一千七百至八千八百之间。

统领所带的湘军,常常以“某字营”

相称。

譬如鲍超字春霆,所部便称为“霆字营”



曾国荃在江西吉安一战成名,所部便称为“吉字营”



统领再往上,方可称为大帅。

一个大帅可指挥两个以上统领。

军兴以来,大帅的称号也变得泛滥。

当今湘军中能称为大帅的,除了曾国藩、胡林翼,还有罗泽南、塔齐布、彭玉麟、杨载福四人。

大帅所统率的部队,可称为“军”



历史上,鲍超战功赫赫,“霆字营”

由最初的三千人,逐渐扩张至两万人,称号也改称为“霆军”



不难看出,湘军营以下编制比较严密。

营以上,并无明确的编制。

统领和大帅这两级,设置得相当随意。

与之相反,杨烜所创建的革命军,一开始便采用现代军制,编制更为合理。

革命军最高编制单位为师,野战步兵师人数最多,可达两万五千多人。

遇有大的战事,则可抽调各师,横跨海陆军种,组建临时性质的军级司令部。

湘军先天不足,模仿革命军文工团制度四不像。

湘军粮台,相当于湘军的后勤机关,只得花钱雇佣地方戏班,为部队巡演戏剧,宣传效果相当一般。

曾国藩毫无睡意,也不惧寒冷,提议过去看看戏班。

他创建湘军时便立有营规,不许官兵白天听戏。

湘军白天要操练,要修筑营垒,还要听营官上课,晚上是难得放松的时候。

路上,曾国藩做出了决断,对赵烈文和刘蓉说道:“厘金制度不可废,但要切实整顿一番。

第一,要杜绝来往军官靡费厘金;第二,要杜绝重复征税;第三,要让利于民。

“这件事,请惠甫帮我捉刀,写信给江西厘金局的黄老夫子,把此中意思讲明白。”

黄老夫子即为黄冕。

此人资格很老,于铸炮、理财、水利、兵事、对弈各方面无不精通,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

论理财,黄冕做到长沙首富。

论对弈,他号称“国手第二、湘手第一”



论兵事,他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率部在余姚海口击沉敌船,活捉英军头目安突德。

在当时清军一败涂地的背景下,黄冕的战绩尤为亮眼。

只不过,用曾国藩的话讲,黄冕运气太差,在官场上高开低走。

他非科甲正途,却在二十岁时便担任两淮盐运大使,受到名臣陶澍的赏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黄冕作为主战派,与林则徐一起被罚戍新疆。

太平军兴以后,曾国藩认为黄冕有大才,邀请他为湘军铸炮,征收厘金,筹措军饷,是曾国藩幕下第一流的人才。

以黄冕主持征收厘金,却有这样多的弊政。

换了别人,问题只会更多。

要革除弊政,谈何容易?

刘蓉忍不住补充了一句:“李筱泉那边,似乎也需要写一封信。”

李筱泉即为李瀚章,字筱泉,安徽合肥人,是曾国藩同年李文安的儿子。

李文安没什么大的才能,做京官时却很佩服曾国藩,认为他日后必有一番大作为。

因此,李文安让几个儿子拜曾国藩为师。

李瀚章的二弟,即为历史上的晚清重臣李鸿章。

李瀚章科场不如意,很早就来湖南投奔了曾国藩。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