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34章 毕业分配问题(1/2)

杨烜第一次来广州市谘议局,觉得广州谘议局的办公场所还算气派。

在此之前,他去过广东省谘议局,省谘议局有一百多个议员,开会时显得颇为拥挤。

满清以礼治国,处处都有等级制度。

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升斗小民,建筑的规格、大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立国之初,清朝在维护纲纪上面不遗余力,屡屡兴起大狱。

文人墨客屡受“文字狱”

牵累,商人更不敢逾越纲纪,绝对不敢建造出格的建筑。

广州市谘议局,以伍崇曜家族一处宅子为办公场所。

为了容纳五十多个议员,特地打通了两间屋子,加装了桌椅,充作“议政厅”



伍家富足,议政厅也显得有模有样。

杨烜进入议政厅,到主席台上,和伍崇曜并排落座。

议员们已经到齐,落座整齐。

主席台上通常设两个座位,一个给议长,另一个给需要发言的议员。

就这一个小小的动作,议员们已经习以为常,麦莲却颇感震撼。

与太平天国、清国打交道时,他们过于重视礼仪,视麦莲为藩属臣子,要求麦莲行跪拜大礼,令麦莲烦不胜烦。

在上海,他亲眼见到上海道台的威风。

道台出行时,衙役会提前“净街”



平民见到上海道台,都要避让或者下跪。

衙门大堂里有一个上海道台的专座,高踞于上,唯我独尊。

一个正四品的上海道台尚且如此,咸丰皇帝的捧场就可想而知了。

麦莲知道,皇帝唯我独尊,决不可能与他人并坐在一起。

杨烜做越王,却与伍崇曜并排而坐。

这看似是件小事,却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伍崇曜作为广州市谘议局的局长,首先向杨烜介绍了谘议局当前的工作重点、下步的努力方向: 一、指导广州市下属的南海、番禺、三水、花县、香山、新安等县成立县级谘议局。

市谘议局将带头示范,为各县谘议局树好榜样,规范县咨政局的组织、架构、工作、选举、换届等。

各级谘议局之间保持相对独立,不受上级谘议局、同级军政府的干预。

其关系类似于各级法院,彼此不构成上下级领导关系。

二、大力支持军政府的工作。

谘议局将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支持军政府的各项工作。

就当前而言,市咨政局将在推广教育、推进重点工程、促进工商业发展方面用力。

为此,谘议局已经成立若干个小组,分别负责推广教育、电报网、广三铁路、推广法币等重点工作。

三、团结社会各阶层,凝聚社会共识,集聚发展力量。

谘议局中的议员覆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包括缙绅、军人、企业主、商人、工人、农民……甚至还有洋人、旧式官僚、妇女。

同理,为了平衡地区利益,每个下辖县都有议员代表,可为本县利益发声。

伍崇曜虽是杨烜的岳父,发言的姿态很低,杨烜感到十分满意。

设立谘议局的初衷,本就是为了集思广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间接支持军政府。

受议员们邀请,杨烜做了个简短的讲话:“诸位,刚才议长的发言很好,我听了之后很受启发。

广州市咨政局成立时间不长,进入状态很快。

各位议员精神抖擞,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面貌。

“我们华夏向来没有集会议事的传统,谘议局打破了这个传统。

广州市乃越国之首都,也是岭南之明珠。

广州市谘议局应当襄助政府,把广州建设得更加美好。

“下一步,我们还将赋予谘议局更多的职能,赋予诸位更多的权力,使诸位能够更好的履职尽责。

“第一,我们将赋予谘议局议员‘风闻奏事’的特权。

今后大家可以像都察院御史那样纠弹官员,指摘政府不足,促进军政府的良性发展。

“第二,我们将赋予谘议局制订地方法规的权力。

在不违反上位法的前提下,地方谘议局可以根据本地特色,细化完善法律,制订适合自身的地方性法规。

“譬如,广州工商业发达。

广州市谘议局根据这一特点,制订促进本地工商业发展的法规。

当然,前提是不违反越国法律、广东省法律。”

议员们听到这儿,颇感振奋。

“风闻奏事”

一向都是清流翰林、都察院御史的特权。

有了这项特权,谘议局议员的地位将大大提高。

却听杨烜继续说道:“未来,我们要把广州建设成中华最耀眼的明珠。

我们要大兴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创办一流大学,为工业生产提供各式各样的人才。

“我们要建设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让老百姓幼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我们要建设一个工业化的广州,汽轮游于外海,铁桥跨于珠江,电报通于全境,铁路贯通南北。

“这一切,都需要谘议局的大力襄助,需要在座各位的鼎力支持。

不管我们来自哪个阶层、哪个地方、何种背景,我们都要紧紧团结在越国的旗帜下,为建设工业化之广州而努力!”

这番话振奋人心,台下议员抱以热烈的掌声。

即便是麦莲、丁韪良这样的外人,也颇受触动,觉得杨烜的发言有着特殊的感染力。

正式进入今天的议程,第一项议题关于教育。

去年,革命军入主广州后,在广州兴建了一批职业学堂,多以一年期的速成班为主,目的在于为军政府培养各种急需人才。

办理这些职业学堂需要大量经费。

军政府出不起这笔钱,便与本地缙绅合作,邀请缙绅出钱参与办学。

作为交换,很多缙绅子弟得以进入学堂,毕业后成为军政府的官吏。

这是军政府推广职业教育的必要之举,是一件互利共赢的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缙绅踊跃参与办学,解决了军政府缺少教育经费的问题。

现在,第一期速成生即将毕业。

按照约定,通过毕业考试的学生将进入军政府任职。

至于毕业生的分配去向,则由学校强制决定。

问题就出在了这里。

缙绅们认为自己出了钱,在办学上出了大力,应该得到学校的照顾。

他们提议把自家的子弟留在广州,而非广西这种偏远贫穷之地。

学校当然不同意。

好地方就这么多,大家都想留在广州,谁还去广西、粤北、交趾?

再者,缙绅势力盘根错节,如果再让儿子留在本地担任官员,岂不要助长缙绅的势力?

杨烜耐心听议员代表发言完,对道: “为人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留在繁华的广州。

这种心情,本王完全理解。

当初办学时,没有大家的倾力帮助,我们就不能在短时间内建成这么多的学校。

但于公于私,我们都不应把自己的儿子留在本地当官。

“第一,军政府一向强调组织纪律,下级要服从上级,个人要服从集体。

毕业分配是个人事业的起点,更应该顾全大局,听从学校安排。

“现任黄埔船政学堂校长张铨,原本在暨南大学堂学习法律。

军政府一纸调令,让他负责管理船政学堂。

他毫无怨言,欣然赴任。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