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19章 清君侧(1/2)

不管高伯适是否愿意,他手的农民军实力弱小,只能接受革命军的整编。

高伯适如此,谢文奉如此,越南地方豪酉同样如此。

至于说天地会山堂、明香社,还有许多华人社区,要么是中国人,要么是中国人的后裔,自然会举双手欢迎革命军的到来。

一时间,北圻山河变色。

高伯适有些懊悔,觉得自己引狼入室。

但想起暨南军政府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高伯适又释然了,觉得革命军带来了文明的火种,也给深陷于水深火热的越南百姓带来了希望。

不管怎么样,高伯适都无力影响大局。

征越军那边,正在加紧整编越军,准备南下中圻。

参谋长杨国瑞为征越军南下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口号:“诛登桂、清君侧”



清君侧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奸臣,指封建藩镇起兵反对朝廷的一种政治斗争手段。

譬如,西汉初年,汉景帝接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决议削藩。

吴王刘濞联合七个藩国,发动“七国之乱”

,口号便是“诛晁错、清君侧”



明初,建文帝听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着手进行削藩。

当时的燕王朱棣,便打着“诛齐黄,清君侧”

的旗号攻入南京,自立为帝,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征越军以“诛登桂、请君侧”

为口号,颇有些不伦不类,因为征越军并非嗣德帝的臣,嗣德帝更非征越军的君。

但杨烜并不重视虚名,至今遥尊太平天国,罗大纲也就欣然接受了杨国瑞的提议。

嗣德帝身旁的张登桂,在越南人眼中已成奸臣。

在越南省兵眼里,张登桂更是逼死阮登阶、阮知方两位大臣的幕后黑手,不诛之不足以平民愤。

所以,当“诛登桂、清君侧”

为口号传到顺化皇城时,阮朝上下一片哗然。

张登桂也接连上书嗣德帝,以疾病缠身、无能应对北贼为由,请求辞去兵部尚书、辅政大臣、勤政殿大学士等职位,褫夺郡公爵位,减半俸禄。

这种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嗣德帝自然不会看不出来。

革命军大军压境,阮朝已是风雨飘摇。

张登桂秉政已久,朝廷内外都是他的爪牙。

一旦张登桂辞职,嗣德帝失去左膀右臂,更难应付眼下的危局。

所以,嗣德帝驳回张登桂一切辞职申请,只削除其一半俸禄。

为笼络张登桂,嗣德帝嘉赏他一面写着“三朝硕辅”

的金磬,又特赐御制诗一首,内容是: “遭逢兼德齿,均是花甲年。

岂不念劳病?

其如代者希!

壮猷何暇老,同志莫相违。

欲作耆英会,须看定两圻。”

张登桂刚过六十大寿,故嗣德帝称其为“花甲年”



形势紧张,镇西军又已投降革命军,张登桂百般推诿,嗣德帝则百般挽留。

树倒猢狲散。

就是张登桂想辞职,手下亲信也不想让他辞职。

张登桂一失宠,手下全都要失势,说不定还要被政敌落井下石。

于是,便有一员亲信为张登桂剖析利害,说道:“中堂,北贼打出的旗号清君侧,把矛头指向了‘中堂’,似乎并不打算推翻阮朝。

“一旦中堂坚持辞职,目前能接替您的,也就是户部尚书阮伯仪了。

他可是您的政敌,一向主和的。

以他的能耐,哪能堪此大任。

“到时,他应付不了危局,皇上舍卒保车,说不定就要拿中堂大人与北贼做交易了!”

这番话虽说危言耸听,却也并非不可能。

张登桂饱读诗书,自然知道“清君侧”

的来历。

西汉“七国之乱”

时,汉景帝为平息七国的怨恨,不惜诛杀自己的爱将晁错。

张登桂秉政数十年,政敌林立,被国人视为奸臣。

一旦失去了权柄,形势逆转,嗣德帝必要拿他祭旗,阻止征越军进入顺化。

张登桂思前想后,唯有拼死一战,与征越军鱼死网破,或许还能死得其所。

于是,他调兵遣将,准备与征越军决一死战。

阮朝军队分为中央军和省兵。

中央军员额一万两千名,是越军精锐,一直驻守在顺天府附近。

张登桂所依靠的,主要就是这一万两千名中央军。

对于势力庞大的征越军,这点兵力自然不够。

张登桂调令各地省兵入京勤王,又仿照政敌阮知方的遗计,下令各地成立“山防衙”

,任命各地豪强为“山防使”

,让他们招募武装,阻击征越军。

除此之外,张登桂还拿出家财,临时增募兵勇,完善顺化都城的防御。

最狠的一着,莫过于颁布“募兵令”

,规定男子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皆有守土之责,责令各省官员增募军队,派往顺化效力。

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顺化是中圻中心,也是越南西山朝、阮朝都城,北距北圻中心河内城五百四十公里,南距南圻中心嘉定城(民间称西贡,今之胡志明市)六百四十四公里,西靠长山山脉,东距南海八公里。

香江穿城而过,将城市分为北南两区。

北区是老城,又有外城和内城之分。

内城即为阮朝皇宫,仿明清紫禁城之制。

外城城墙高六米,有护城河环绕。

张登桂召集了六万部队,主要部署在香江堤岸,再就是香江外城。

以这两六部队,又哪能挡住征越军的虎狼之师?

罗大纲在北圻收编越军,时间紧急,来不及大刀阔斧地整编。

镇西军仍以阮林为统帅,内部组织照旧,随征越军南下。

他们成为征越军东路军的仆从军,一起南下讨伐阮朝,经略顺天府以外的中圻、整个南圻。

高伯适的农民军、谢文奉的天主教起义军、天地会山堂,全部留在北圻,配合征越军西路军,经略整个北圻。

投降过来的越军,暂时保留原班人马,统帅照旧。

但官兵全部剪掉长发,模仿革命军改留短发。

很多征越军官兵不解,认为罗大纲对越军过于优容。

革命军重视统战工作,接纳镇西军等越军确有必要。

但在国内,革命军收编敌军时非常审慎,一定会花费很大力气改编降军。

最起码,投降过来的敌军,通常要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再打散编入革命军。

征越军收编敌军如此草率,岂非不智。

于是,便是一众部将,前来司令部游说主帅,请求慎重对待越南降军。

罗大纲却并不这样认为,说道:“在外征战,总要灵活机变,不必拘泥于常规。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