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优待战俘(1/2)
大败民团后,将士们兴高采烈地打扫战场,缴获大量的粮食、火药、铅子、食盐等物资。
尤其是火药,为至臻堂所急需。
此战缴获一万多斤火药,让刘旻虎大喜过望。
在晚清,火药仍以黑火药为主,热值有限,在战场上消耗量很大。
史载,湘军大将曾国荃围攻安庆,挖掘长壕围困太平军。
太平军拼死突围,湘军使用劈山炮阻击太平军,一夜就消耗火药十七万斤、铅子五十万斤。
刘旻虎负责后勤工作,虽说不必动刀动枪,却十分繁琐,对保障部队作战至关重要。
现在队伍人马有限,刘旻虎不担心钱粮问题,唯独对枪炮、火药十分头疼。
按照杨烜的意思,枪炮最好是买洋人的燧发枪、洋铁炮。
这件事需要通盘考虑,一时之间还急不得。
但火药是消耗品,在战场上消耗巨大,为至臻堂所急需。
在晚清,火药属于战略物资,十分紧俏。
官府严禁商家把火药卖给天地会,更推高了火药的价格。
此战缴获武器甚丰,计有西洋燧发枪五十四杆、手枪七杆、洋铁炮三门、火药一万余斤,其他鸟枪、抬枪、土炮无算,足够至臻堂组建一支火枪队。
另有粮食十余万斤,油盐、银钱若干。
刚好苏三娘筹建了一支水营,有船只三十余艘,其中战船二十艘,运输船十余艘。
说是战船,其实就是“波山艇”
,与天地会艇军的战船一模一样。
这种船又名“古劳艇”
,产自广东肇庆府鹤山县,常在珠江流域活动。
波山艇船身坚大,舱面平敞,两旁多桨,驾驶轻便,载重在十吨以下。
艇军很喜欢波山艇,常在艇上配置枪炮,充作战船,在西江流域来往自如。
运输船船体较大,载重在十吨至五十吨之间。
这种船主要来往于广州、广西内陆,可以在近海活动。
有了水营,辎重、伤员皆可载于船上。
士卒无需费力搬运辎重,部队机动性得到很大提高。
后勤问题暂时解决了。
如何处置战俘,苏三娘等人却有不同意见。
苏三娘与民团有着血海深仇,主张严惩战俘。
她说: “民团作恶多端,是地主恶绅的爪牙。
他们与官军狼狈为奸,一惯欺压百姓。
恶绅拖欠工人工钱,工人抗议,民团反而弹压工人,枪杀数名工人。
“苏三为工人出头,反被团丁殴打致死。
可以说,每个团丁手上都沾着鲜血,不杀他们,何以平民愤?”
民团成分复杂,与天地会来往密切。
十年前,林则徐担任钦差大臣,在两广组织禁烟运动。
为抗击英军,他招募了很多民团。
战后,民团解散,很多团丁失去生计,大量加入天地会。
至臻堂是天地会的分支,很多会员来自民团。
他们之所以能够顺利出入广州城,全靠民团暗中掩护。
现在,英军再次兵临广州。
民团在广东境内又活跃了起来,很多天地会党也趁机打入了民团内部。
陈虹是至臻堂“白扇”
,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极力主张宽待战俘。
他说: “两广民团十分活跃,仅广州一地就有民团十万七千人。
如果我们擅杀民团战俘,将有损杨白扇的威名,也有损至臻堂的名声。
“同时,这也将增加民团对我们的仇恨,加剧至臻堂与民团的对立。
日后,我们再遇到民团,民团知道即使投降也会被杀,必将奋力抵抗我们。
“两广处处者有民团,若我们与民团结怨,岂不要处处得咎,处处受阻?”
杀俘是封建时代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
官军虐杀叛军战俘,叛军亦虐杀官军战俘。
进一步的,官军还会虐杀叛军地盘内的百姓;叛军也会虐杀官军地盘内的百姓。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平军兴起于南方,西南、西北有回乱,北方有捻乱,天地会起义更是遍地开花。
清朝民变达到高潮,也为华夏百姓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据《清实录》记载,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满清人口为四点二亿。
太平天国彻底覆灭后,人口缩减为二点五亿。
后世学者估计,仅太平天国运动一项,造成的直接人口损失就在七千万人以上。
这其中,杀俘“功不可没”
。
杨烜深知杀俘问题的严重性。
他不仅赞同陈虹的观点,还进一步主张“优待俘虏”
。
他说:“团勇也是老百姓,大部分都是社会底层群众。
他们一时被地主恶霸欺骗,加入了民团,本身并没有大的罪恶。
即便他们有罪,也是个别人的问题,大部分人都罪不至死。
“诸位,我们要放开眼量,要敞开心胸,不要被一时的仇恨蒙蔽了双眼。
因为,我们的目的并非只是报仇雪恨,而是要让全国受苦受难的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今后,我们还要招募更多的兄弟,还要占据更多的地盘,还要与更多的人打交道。
我们要让每个农民都有田耕,要让每个穷人都能吃饱饭,要让每个幼童都能读上书。
“如果我们没有宽待俘虏的肚量,还怎么团结他人?
还怎么壮大自我?
为了完成我们的事业,我们不仅要宽街俘虏,还要优待俘虏。
“具体怎么优待俘虏呢?
首先,要尊重俘虏人格。
不得乱杀俘虏,不得打骂体罚俘虏。
其次,要尊重俘虏财产权利。
不得搜检俘虏腰包,不得没收俘虏私人财物。
“最后,要尊重俘虏选择权。
俘虏中想走的,我们发给路费;想留下的,我们举双手赞同,悉心改造他们,诚心接受他们。
不得强迫俘虏加入我军,也不得为难俘虏,不难他们回家。”
众人颇感意外。
若说不杀战俘,大家还能理解。
若说优待俘虏,会不会太仁慈了呢?
杨烜虽然年轻,却见识非凡,在部属面前树立了崇高的威望。
他坚持优待俘虏,众人也不好再说什么。
中午,杨烜下令加餐,战俘也人人有份。
难得吃上一顿肉,至臻堂这边兴高采烈。
民团战俘们个个失魂落魄,面对丰盛的晚餐毫无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