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生产新产品(2/3)
这还是他从南方学来的。
人家客户一听厂里的销售经理亲自来推销,受到尊重,肯定会觉得特别有面子,成单率也能高一些。
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能拉拢客户,能成单。
还有,销售员没有在厂里待着的,得出去跑业务吧?
孟浪若是出去外面跑业务,不经常去厂里,也不太可能生事儿。
等他从南方回来,腾出手来,再给孟浪找个别的工作,把他从加工厂弄走。
当然了,若是这段时间,孟浪在加工厂表现的还不错,谈到了客户,他也可以考虑将人留下来。
像其他销售员一样,该给提成给提成。
可若是表现不好,不仅没有拉来客户,还给他捅娄子,孟季凡也绝对不会再留他。
因为凭心而论,他也知道孟浪是坨扶不上墙的烂泥。
不能像人一样做人事儿,说人话。
可惜,他还是低估了孟浪不要脸的程度。
没想到,孟浪竟然揣着狼子野心,不仅打着他的旗号横行霸道,把厂里搅合的乌烟瘴气,人心惶惶。
还把林妹子的朋友给打了。
又撬开他办公室的抽屉,拿了公章,随意发布一些乱七八糟的规定。
甚至还想把林家妹子从厂里踢出去,把加工厂据为己有。
这些都是他没有考虑到的。
孟季凡也不是不清楚孟浪的为人,毕竟在南方的时候就领教过了,多少次因为孟浪惹事儿生非,他受到牵连差点儿出大事儿。
幸好他足够机警,周边也有朋友帮忙,才死里逃生,躲过好多不必要的麻烦。
至于他明知道孟浪不是个好东西,为什么还把孟浪安排进厂里。
都是因为孟浪奶奶一哭二闹三上吊,拿那劳什子的养育之恩,挟恩图报。
孟季凡也不是傻子。
这么多年,他在外面经历了那么多,他奶奶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心思,他还能看不出来?
他依然听话,只是在还她的债。
为了这份所谓的养育之恩,他还了她跟孟家二十多年。
如今也该还完了。
孟季凡现在唯一的牵绊,就剩下父母的坟在孟家庄,他身为他们的亲生儿子,却不知道他们的坟在哪儿。
每年祭拜,他奶奶都得蒙上他的眼睛,由她领着去。
若是没这点儿牵绊,当年孟季凡也不会从南方回来。
他虽然对自己父母没有印象,但不知道为什么,对他们一直都有一种孺慕之情。
总感觉自己三岁之前,没记事儿的时候,他们很爱自己,对自己很好来着。
这些年幼时的记忆他一点儿印象都没有。
还是隔壁院里的孤寡老人无意中跟他提过一嘴。
他的父母为人正派,是孟家少有的善良人,对邻里街坊十分友善,从不会像其他孟家人一样逞凶斗狠。
孟季凡的父母对他也疼爱有加,即便他顽皮哭闹,他们也从来不发脾气,而是十分耐心地引导。
只可惜,好人不长命。
这些无意当中话,像是一束阳光一样,照进了孟季凡的内心深处。
让他因为受尽委屈而变得混沌昏暗的心明朗起来。
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种下了友爱的种子,开出了温暖的花。
那是孟季凡第一次感受到心里温暖是多么美好的一种状态。
他孟季凡也是有人疼,有人爱的孩子。
靠着这点点的温暖,支撑着他度过了很多难熬的日子。
好多个时刻,孟季凡甚至都觉得自己快要不行了,可最后他又强撑着过来了。
连他自己都觉得意外。
所以,孟季凡可以不管别人,但不能不去祭拜他的父母。
自己不知道父母的坟在哪儿,只能让他奶奶领着去,哪怕去的时候蒙着眼睛,他也得去。
所以对于他奶奶的一些要求,只要不太过分,孟季凡一直以来的态度都是接受。
反正他也有应对的法子。
不过,上次孟浪的所作所为让他警醒了。
他可能对自己太自信,总觉得有办法应付他们。
他甚至觉得即便把孟浪安排进加工厂,以孟浪那个废物程度来说,也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结果,万万没想到,孟浪差点儿把加工厂搞破产了。
这事儿是他轻敌了。
孟季凡去林知瑜家里负荆请罪的时候,跟她再三保证,以后绝对不会让孟家人来厂里。
林知瑜收回视线,开口道,“对了,我那蔬菜大棚不是打算种反季蔬菜么。
这其中一种蔬菜就是西红柿。
咱们也是时候推出新产品了。
可以尝试做番茄鲫鱼罐头,我之前做过一些,送到酱菜店去卖,很受欢迎。
我琢磨着等这几批订单的款回来,你就多增加几条生产线。
一来是扩大生产,二来新引进的生产线可以生产新产品。
到时候,如果西红柿产量大的话,还可以做番茄酱。”
他们现在生产的鲫鱼罐头是原味的那一种。
即便是山珍海味,如果天天吃顿顿吃,吃一段时间也就腻了。
所以适当推出新口味的鲫鱼罐头很有必要,当然,原味鲫鱼罐头这条生产线也不能停。
人们最开始接受的是原味鲫鱼罐头,对它的接受度很高,算是鲫鱼罐头里的经典款。
林知瑜有自己的打算,如今她手里虽然有一大笔钱了,但她要建酱菜厂,要买做酱菜需要的器具,要给鱼塘做围墙,还要买鸡鸭鹅,这处处方方都需要用钱。
肯定没有多少钱分给加工厂。
好在,这几批订鲫鱼单位要么是机关单位,要么是国营厂子,总之都是有实力不差钱的大客户。
货送到的当天,就能把款给结清了。
她手上的订单有十八万盒,孟季凡从南方带回来的订单有五万来盒。
加起来一共是二十三万盒,一盒鲫鱼罐头卖七毛钱,交完货他们就能拿到十六万零一千块钱,刨去成本能剩下九万六千多的净利润。
听着不少,但这是他们三个人的钱,按比例分一分也不会有那么多了。
林知瑜琢磨着,这几批订单挣的钱就先不分了,让孟季凡拿去买新生产线。
怎么着也够引进三条生产线的。
以后再卖出去产品,便再扩大生产线,周而复始,循序渐进。
总之,他们这加工厂定能像滚雪球一样,稳步前行,慢慢发展壮大起来。
到时候就能挣更多的钱。
啥?
要做新产品?
孟季凡自然也知道,加工厂若是想发展起来,不能只单纯依靠一种产品,产品的种类越丰富,他们不仅可以挣更多的钱,还能牢牢地抓住食客们的胃。
他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有时候也会躺在床上琢磨,加工厂的未来要怎么发展。
产品多样化那是肯定的。
不过让他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天来的居然这么快。
要不怎么说,还是林家妹子呢,这脑袋瓜就是灵,早早地把事情都想好了。
他原本以为她种蔬菜大棚,一来是为了让蔬菜基地的工人们有活儿干,二来是为了她的酱菜店,冬天的时候也能有足够的蔬菜供应做酱菜。
没想到,她竟然还给他考虑了。
说实话,这番茄酱她原本可以自己做,挣得利润全是她自己的,不用跟他们分。
就这么把这条线让给加工厂,到时候挣了钱她只能分四成,这样她会不会太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