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未雨绸缪(2/3)
如今却是不一样了。
家家户户都有工作有收入,再也不用为了吃饭发愁,以他们的收入来说,今年冬天除了吃好吃饱之外,没准儿还能给家里人每人都天渐厚的大棉衣,过个好冬。
连孟季凡都觉得这已经足够好了。
没想到还有更好的。
林家妹子还有更大的计划。
她想冬天种蔬菜?
靠种蔬菜大棚种出来?
孟季凡倒不是不相信她的能力,林家妹子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没把握的事儿她不干。
她这人做事儿又迅速又稳妥。
外人看着她做决定果断麻利,一点儿都不拖泥带水,甚至还会有人觉得,她想一出是一出,干什么全凭自己心意,好像根本不经过大脑一样。
但只有熟悉她的人才知道,她之所以会做这个决定那定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有的结果。
做决定之前,这脑海里肯定有了十分周密的计划。
别说种蔬菜了,就是种金子,只要是林家妹子出手,孟季凡觉得那也不是不可能。
他张了张嘴,“所以这反季节蔬菜就是指,冬天能种出夏天才有的西红柿,韭菜,黄瓜,豆角之类的蔬菜来?”
这也太逆天了。
孟季凡虽然信她能种出来,但着实被惊到了。
他特别好奇,林家妹子这脑袋瓜到底是怎么长得,怎么主意就那么多呢。
林知瑜点了点头,理论上来说是这样。
有一点她没说,等大棚建好了,她不仅要种西红柿,黄瓜,豆角之类常见的蔬菜,她还要专门弄个大棚种香菇,银耳,木耳之类的,那可都是好东西。
新鲜的不愁卖,卖不了也可以制作成干货,到时候卖干货也十分挣钱。
因为上辈子经营餐饮集团,旗下的餐厅酒店,对吃食都十分重视,所以林知瑜在食材方面有很深的研究。
当初她上大学的时候报考了两个专业,首选是经济学,另外一个就是农业。
她打算的特别好,如果上经济学的话,就好好学经济,以后运用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为自己的创业加持。
如果经济学专业没有录取的话,那么她就去学农业。
在农村广阔的地田上,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光发热。
当然到最后她如愿以偿地被第一专业录取。
有得便有失,她按着自己提前规划好的路学习,毕业之后便开始从服务员做起,学厨师学人情世故,把该学的学会了之后,又去卖盒饭,慢慢地积累了人生第一钱,她结束了摆摊生涯,在火车站附近盘下一个几平米的小饭馆。
一头扎进了餐饮界,像是滚雪球一样,将手里的那点小钱越滚越大,直到后来创办了餐饮集团。
林知瑜的管理水平足够,因为她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有这么多年的经历跟经验。
甚至在人情世故方面她也处理的得心应手。
即便有人算计她,林知瑜都没得怕。
她有能力也有本事应对。
她上辈子只输在了命短这一件事儿上。
年轻时拼尽全力,为了事业天天熬夜,吃饭也不规律,再加上事业发展的多压力也大。
发现身体出问题的时候,她明明可以调整过来,但当时她太年轻,并没有把这个当回事儿。
结果,抵抗不过命短,算是英年早逝。
说起来,她上世没结婚没男人没孩子,这方面没有亏欠,唯一亏欠的只有年迈的父母。
幸好,她给他们办理了基金信托,又请了专业的机构照顾,多方面相互监督,不怕他们亏待父母。
这辈子,她一头扎进村里,在村里生根发芽,把自己上辈子没做的事儿全在这片地上做一遍。
这算不算弥补了上辈子的遗憾?
不过这些话,她自己知道就行了。
话不能说太满,在好朋友跟前也是一样。
不然人家只会当你是在吹牛皮。
孟季凡这下懂了,脸上的表情也走马观花一样,变换的十分精彩。
有了然有震惊有佩服也有不可置信,甚至还有几分惆怅。
他终是叹了口气,“哎,你能提前想这么多,还能给村民们考虑上,这敢情好。
我也得好好想想,冬天一来,加工厂要怎么办了。
到时候天气冷的话,鱼塘的水会结冰吧,结冰之后鲫鱼便没办法供应了。”
正印证了那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鱼塘若是没办法产出鲫鱼了,那加工厂也就没办法生产鲫鱼罐头。
若是想正常生产,得等到明年开春,水化开之后才行。
不仅是他这里,还有孙旺祖的香满园也是如此,如今饭馆其他菜系已经停掉,专门做鲫鱼汤生意。
甭管是鲫鱼汤还是鲫鱼罐头,他们用的都是鲜鲫鱼。
冬天天气太冷的情况下,没有鲜活的鲫鱼可用,到时候店里怎么办,加工厂又怎么办。
还有加工厂百十来号人又该如何安排。
虽然离着寒冬上冻还有好几个月,这些事儿他现在不必考虑。
可孟季凡忍不住担忧,不提前想办法,临到了会很抓瞎。
对此,林知瑜早有应对之策。
“所以,这次修建酱菜厂的时候,我打算将鱼塘四周都用青砖围起来。
之前修建鱼塘的时候,考虑到冬天天气寒冷,水里会结冰,所以鱼塘底下修了好多条土暖,等冬天上冻的时候,便从外面接口的地方烧些柴,热气顺着土暖通道会延伸到里面。
只要保证池底是温的。
外面用青砖跟水泥围起来,阻断热气往外溢,这鱼塘冬天冻不了,会跟平时一样,该怎么出货就怎么出货。”
林知瑜之前为什么敢劝孙旺祖将饭馆其他菜系停掉,专门做鲫鱼汤。
她自然是有把握才敢那么劝的。
孙旺祖也问过她同样的问题。
春夏秋三季都好说,想要新鲜的鲫鱼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送。
可冬天呢?
大概从十二月初便开始上冻了,至少得过完年到三月初,才能解冻。
也就是说得有四个来月的时间没有新鲜的鲫鱼可用,他们的鲫鱼汤做的再好吃再受欢迎,没有食材也做不出来。
难不成,到时候要闭店四个月?
少挣钱倒是其次,只不过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把鲫鱼汤的名气打出去。
现如今鲫鱼汤店的生意正处在巅峰,如果这个时候选择闭店,还闭那么长时间。
不仅会让食客们失望,也会让食客们慢慢忘记。
之前打出的名气也会往回回落。
来年春天开门了,食客们还能买账吗?
这里面的变数太大。
林知瑜当下就给他解释了,当初既然决定养鲫鱼,做鲫鱼这门生意,她就已经想好了万全之策。
冬天冷会上冻,而且时间还不短,鱼塘的水若是冻上了,里面的鲫鱼也活不了。
没有鲫鱼供应,他们仨的利益在一块儿绑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有一个出了问题,其他两个都会受到不小的牵连。
尤其林知瑜那鱼塘是重中之重,新鲜的鲫鱼才是一切买卖的根本。
没有它们,香满园也好,加工厂也好,根本没有存在的意义。
所以,她跟孙旺祖再三保证,会一年四季不间断的供应新鲜的鲫鱼。
就是因为她在修建鱼塘的时候,把这方面考虑进去了。
天寒地冻的话,就给鱼塘采取保暖措施。
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谁都不会受到影响。
孟季凡:…… 她怎么什么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