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六章 家访(1/2)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程小溪注意到,这大年初一城乡也是大不相同的.

在城市或者说在燕京,正月初一没有什么活动,一切如常。

熟人见面,互道一声“过年好”

,亲朋好友间也是足不出户,短信或是微信拜年。

因头天晚上看春节晚会节目睡得迟了,都感到疲惫,萎靡不振,休息休息是人们普遍的想法。

而在这草桥镇却不同,尽管人们通宵熬年,但依然精神饱满地欢度这新年第一天。

青少年们尤为活跃,他们是轰轰烈烈拜年活动中的主力军。

本家同姓或外姓亲戚家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都得登门拜年。

别看李晓宁家就一个母亲是长辈,一上午小辈来拜年的也有十几个人。

程小溪还发现,农村的拜年实际是一次敬老活动,而且不说空话,全来实的,一进门,嘴里喊着辈分称呼说给你老人家拜年,同时双膝下跪,实实在在磕两下头。

然后小坐一会,喝一杯水,或吃点果子点心,或抽一支烟,就匆匆而去。

因为他们时间紧,任务重,按乡俗本村内的拜年活动午饭前必须截止。

如果抓不紧,就有可能落下某位或某几位长辈,这是最大的失礼,是绝不允许的。

所以,上午李晓宁也是出去拜年去了。

吃过中午饭,李晓宁带着程小溪开始去串门。

这次的串门,李晓宁是有意识的,因为李星峰曾经提醒他回家看看,他理解是自己有可能回家乡任职,再加上自己昨天回来后,居然没人主动来看他,这也让他很奇怪,所以他决定主动出击,先到大家门上去瞧瞧。

李晓宁他们首先走进老支书于冠根的院子里。

李晓宁举手敲了敲门,没等主人应声就推门而入,因为在农村是没有敲门习惯的,互相串个门儿,都是伸手推门,长驱直入。

他这敲了两下就进门,算是城市规矩和农村习惯兼而有之了。

李晓宁二人的突然出现,使于冠根老两口愣在当场,半天没动。

李晓宁哈哈一笑道:“三爹(农村对爷爷辈人的称呼),我晓宁。”

于冠根“噢”

了一声,依然愣怔着。

李晓宁再次补充道:“李家老二的孩子。”

于冠根这才反应过来,急忙道:“哦,记得,记得,小李县长嘛。

你咋来了?”

李晓宁说道:“我当县长的时候,有一次回来跟你们座谈,我说以后一定想办法和你们过个年。

话是说了,却一直没有兑现。

现在,自由了,来兑现诺言来了,欢迎吗?”

于冠根仍在惊叹:“哎呀呀!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啊!”

说着,老两口忙接包让座,倒水递烟地忙开了。

李晓宁拉过程小溪介绍道:“这是我家里的,叫程小溪。”

“好,好啊!”

于冠根点头道。

“这闺女真俊。

一看就是城里人。”

于冠根的老伴也夸道。

程小溪边谦逊着,边把包里的东西取出来,一一搁到桌上。

于冠根慨叹道:“来就来了,买这么多东西干啥?”

程小溪忙道:“花不了多少钱,晓宁是回家过年来了,能不带点东西?

酒和烟是三爹的,点心是给孩子们的,这件羊毛衫是三奶的,三奶来试试,我担心不合身呢。”

于冠根的老伴嘴上说不要,太破费了,却还是主动脱了棉衣开始试羊毛衫,长短肥瘦正好,人也精干了许多。

她摸着胸前,捏捏底边,感动地对程小溪说:“你真会买东西,正合适呢。”

程小溪笑道:“不是我会买,是晓宁会说,说得准。

买以前我向他调查过你们的情况,比如身高、胖瘦、肩宽、胸围的大致情况,全是他提供的。”

于冠根说:“可见小李县长心里有我们,还记得我们是个啥模样呢。”

于冠根的老伴不知说啥好,眼里快要流出泪来了,说道:“你们先歇歇,我去做饭。”

李晓宁说:“午饭吃过了。

对了,三爹,我现在是赋闲在家,没职务了。

再说你是我长辈,还是叫我晓宁,我听的舒服。

行不行?”

于冠根说:“行行,叫晓宁更顺口。”

于是四人开始闲聊起来。

因为是大年初一,所以于冠根和老伴先就开始议论上午的拜年。

老伴说道:“除了四海,别人都来过了。”

于冠根说道:“对,就四海没来。”

“他当官时也没摆架子,每年总要来的,今年没官了,倒不来了,咋回事?”

老伴又唠叨了一句。

“没官了,心里不好受,说不准蒙头睡觉呢。”

于冠根说道。

程小溪听到这里,就朝老两口说道:“看来你们还很在乎年轻人来拜年,是不是?”

于冠根说道:“这是村里人的礼数,一年也就这么一回。

我们年轻时就这么做的,如今老了,也希望年轻人懂点礼数做下去。”

程小溪问道:“今天没来的是哪一位呀?”

于冠根说道:“晓宁知道,是我侄子家的孙子四海。”

李晓宁点点说道:“对,于四海!”

李晓宁这些年一直在外面,村里确实是有些人记不大清了,但是这个于四海他印象特别深。

这小伙子比他小三届,不多说话,举止稳重,见面就喊他晓宁哥。

后来李晓宁回新邳县当县长的时候,于四海也正好大学毕业,在县中学当老师。

有一次他把李晓宁挡在路上,表情十分严肃地说,他有重要意见要提。

问他什么重要意见,他说中学校长不是东西,赶快开除他。

一年后,校长果然被开除,而且是双开除。

当然不是因为于四海那笼统的“重要意见”

,但说明于四海对那位校长的看法是对的。

这给李晓宁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后来于四海报考公务员,取得了笔试成绩第一,面试成绩第二的好成绩,而且主动提出回草桥镇工作,当时李晓宁安排他去做了副镇长。

为了此事,当时还有人写举报信举报李晓宁利用职权安排自己的亲戚进入政府工作呢。

再后来,李晓宁又离开了新邳县,就再没见过于四海,因而对他后来的情况就一无所知了。

于冠根接着告诉他,于四海两年后就成了镇长,镇长只做了不到一年,年前辞职回家了。

李晓宁一听,有些惊讶:“辞职?

为什么要辞职?”

于冠根说道:“听说是和书记尿不到一个壶里。

详细情况说不来。”

于冠根的老伴也说道:“是呀,公家的事,说不来就不敢瞎说。”

李晓宁感到有点奇怪,他是从农村出去的,知道农村人最喜欢扯闲话了。

村里出了个从镇长的位子上辞职回家的人,这可是街谈巷议的绝佳话题,眼见的,道听途说的,总能说好多好多。

可于四海的事,本家同姓三爷爷的于冠根夫妇都只有一句话,别的就啥都不说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