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互惠互利(1/2)
说实话。
日军的坦克车不仅性能低劣。
而且作战理论依旧停留在一战水平。
他们利用坦克配合步兵作战。
然而前者仅居后者“助手”
的地位。
欧洲军事人士有过这样评价:“日本不顾欧洲战事的教训。
尚未理会坦克车作战的价值“。
“日本现仍依赖利用坦克车配合密集步兵作战的战术。
正与我们上次大战时一样的利用坦克车。
彼等将坦克车团附隶于步兵队伍中。
而不用之为独立的攻击兵力”
。
如果日军真的调遣装甲部队前來进攻。
据余飚的判断。
也不会很多。
顶天十几二十几辆。
也就是说一个中队或两个中队。
而且他对此并不是沒有准备。
兵工厂已经报告了好消息。
即使沒有什么新式武器。
就凭目前使用的燃烧瓶和大威力地雷。
他也有信心挡住日军装甲部队的进攻。
对于日军的扫荡。
他其实是不太害怕的。
他害怕的是日军步步为营的蚕食。
也就是说。
你來打。
我不怕。
别赖着不走就行。
然而。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
日军由于兵力的原因。
也只能采取一阵风似的扫荡行动。
巩固地方还是大量的伪军。
对付伪军。
抗战前期和后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一开始国军和八路军都极力争取他们反正。
后來则多让他们潜伏待机。
这样做的好处便是饷械由日本人发放。
减轻己方的财政压力。
也就是日本人拿着钱、供着枪弹。
替自己养着军队。
中国人的智慧真是不一般。
这种匪夷所思的办法都能想出來。
由不得人不佩服。
对于县城。
余飚不是不想攻取。
这标志巨大的政治影响。
意味着自己的声望直线的提高。
意味着自己的杂牌部队将声名大振。
但随后呢。
必然招致日军大规模的报复。
有些得不偿失的感觉。
他在等机会。
等待华北处处战火。
日军应接不暇的时候。
而这个机会距现在已经不到一年。
一九四零年的八月二十日。
这个时间他可是牢牢记在心里的。
与陈恭澎一番细谈之后。
双方对合作基本达成了协议。
对于陈恭澎派人进入军队的想法。
余飚婉言谢绝了。
但可以允许军统人员进入两个游击大队。
其实。
这也是国军系统中的普遍现象。
每个高级军官都想牢牢把住兵权。
这意味着他的地位。
他的生活。
所以陈恭澎也不为己甚。
而且陈恭澎极为慷慨的表示。
军统后方的支援物资。
他们将让出相当一部分來。
以示精诚团结。
当然。
这也是有条件的。
那就是兵工厂试制成功。
刚刚由狙击学校试用。
但还未公开示人的消音器。
我们知道。
只要物体(子弹、弹药气体)运动速度高于音速就会产生声音。
因此首先要减小装药量。
使弹头初速小于音速。
对于降低弹药气体速度通常是采用消音器。
结构复杂的制造起來有麻烦。
但知道原理后。
还是有很多办法來加以消除的。
比如电影电视中常见的用毛巾、甚至矿泉水瓶子。
消音碗、消音丝网、照相机快门一样的机械装置过于复杂。
兵工厂只是制造了最简单的消音器。
就是将消音器的前端采用橡皮密封。
弹头由枪**出。
穿过橡皮。
橡皮很快收缩。
阻止气体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