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六十六章 举步维艰(1/3)

地道战。

说起这个字眼。

大家都能想起电影《地道战》中民兵机智勇敢与鬼子伪军战斗时的情景。

然而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地道是在1942年鬼子发动大扫荡。

敌后根据地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被逼无奈的做法。

直到1943年春季后才大力开展起來。

逐渐向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标准靠拢。

而且。

地道主要分布在冀中大平原。

但真正形成能藏能打、内外联防、互相配合、打击敌人阵地的地方却屈指可数。

地道战不断完善的过程。

就是一部残酷血腥的血泪史。

死了无数人。

流了无数的血。

才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的。

象二路军这样将地道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战略工作。

对挖掘地道的组织领导、技术规模等问題均提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意见。

军民齐上阵。

拼命挖地道的事例。

在当时却是绝无罕有。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

付出努力便会有回报。

根据地的核心区现在说是建成了地下长城有些过分。

但每村的地道都形成了实战能力。

都有数条通往野地的通路却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由于群众疏散躲避都是有组织的。

平常对于人口的控制也极为严格。

也就防止了由于奸细或者百姓被抓。

泄密而造成地道被破坏的事例。

“轰”

的一声爆炸。

一个伪军被炸倒在地。

同时几枚手榴弹猛然间跳上半空。

接着在天空中迸出一团团火光。

弹片象雹子似的居高临下射向敌人。

随着一片惨叫。

几个伪军们当场被炸死、炸伤。

一个日本军官冷肃着面孔在队伍后挥了挥手。

排雷的工兵立刻冲到前面。

手里拿着扫雷器來回的探雷。

一个个白灰撒出來的圈不停的向前移动。

鬼子军官露出了欣慰与轻篾的笑容。

不等他的笑容消失。

一个工兵的脚下一歪。

紧接着“轰”

的一声。

黑烟腾空而起。

跟在后面原本瞄着腰的伪军再次齐刷刷的趴到了地上。

半晌。

硝烟散去。

地上残留着日本工兵血肉模糊的尸体。

“八嘎。”

带队的鬼子军官一声低骂。

再次挥手派上了工兵。

他以为是工兵的疏忽大意。

并沒有意识到探雷器对石雷、陶雷根本沒有作用。

至于被工兵探出的來的。

不过是为了迷惑敌人而埋下的一些破铜烂铁。

“轰。”

的一声。

又一个工兵跟着探雷器变成了零件。

血肉横飞中。

也震醒了日本指挥官。

他不知道二路军使用的是什么材料的地雷。

竟能让探雷器失去作用。

要知道这可是从天津调來的宝贵的装备。

一下子。

他竟然有些手足无措。

其实对于这种触发雷。

因为它不受控制。

自卫队埋的并不多。

只是起一种恐吓的作用。

埋的最多的还是拉发地雷。

当然。

由于拉线距离的限制。

这些地雷多集中在村子里。

由躲在地道内、夹壁墙里的自卫队员就近掌握。

过了一会儿。

鬼子军官无可奈何的撤回了工兵。

调上來几架牛车、马车。

在前面开路。

向村子里进发。

付出了两头牛、一匹马的代价后。

敌人进入了村内。

直到占领了全村。

也沒有发现什么抵抗。

鬼子军官刚刚松了一口气。

“砰。”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