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巷战(2/2)
迫使敌人付出一批又一批的伤亡。
轰。
一道火舌。
一片铁雨。
披头盖脸的向敌人射去。
无数的铁砂子让人难以躲避。
这是二路军首次在战斗中使用的新式武器。。
霰弹枪。
在巷战中大显神威。
说是新式武器还真是抬举它了。
其实不过是按照民间的土枪大抬杆所改进制造的。
大抬杆一般全长三米左右。
口径五厘米。
几道铁箍把枪管和枪托固定在一起。
枪尾端有个火门。
射击时用大香点火引发。
经过改进。
枪管的承受力大大加强。
枪长缩短为一米五左右。
尽管还是前膛装填。
速度较慢。
但扼制集团冲锋和打巷战确实是很有效。
此次予敌迎头痛击选在丹阳镇。
二路军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反复演练的。
首先丹阳镇是最接近敌人防线的大镇。
敌人进攻。
此地必定是首当其冲。
而且敌人极可能将此作为一个重要的辎重中心和落脚点。
另外一方面。
丹阳镇多是砖瓦建筑。
不易起火。
街道既狭窄又数目较多。
利于巷战坚守。
为此。
敌人刚露出进攻的苗头。
二路军便将此地的居民尽数迁出。
三营在此地进行了多次的攻防演习。
熟悉了街道和地形。
加紧修筑了很多地下工事、半地下掩体。
可谓是准备充分。
以逸待劳。
而日军对于巷战來说并不擅长。
或者可以这么说。
巷战对任何一支现代化军队來说都是噩梦。
因为两军交织在一起。
视野受阻。
重火力全部派不上用场。
只剩下单纯的人拼人。
轻武器对轻武器。
谁的人多。
地形熟悉、工事巧妙就占优势。
即便是在后世武器大大进步了。
巷战依然残酷而血腥。
防守一方依然有利。
以格罗兹尼巷战为例。
据统计这是越战以后最残酷最血腥的巷战。
俄罗斯军队与车臣非法武装从1994年开始。
先后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爆发两次较大规模的巷战。
格罗兹尼当初建城时即是按照作战要塞的要求來设计。
故而城内堡垒星罗棋布。
密如蛛网。
俄军入城恍若进了迷宫。
摸不着北。
空有优势武器和装备却无从发挥。
而车臣武装的狙击手却可以凭借熟悉的地形。
藏在暗处像练习射击一样。
逐一射杀目标。
1995年第一次巷战结束时。
据说突入该市的俄军一个千余人的团。
仅剩1名军官和10名士兵活着离开。
第二次格罗兹尼巷战发生在1999年12月25日至2000年2月。
俄军更是尸横遍野。
1173名士兵死亡。
甚至俄军前线总指挥马洛费耶夫少将也被射杀。
无可奈何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后來命令轰平了格罗兹尼。
但这块弹丸小城。
却成为俄罗斯军人心中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