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随便说说(1/3)

土木作业自古就有。

热兵器时代土工作业(挖坑道、修掩体这些)的创始人是法国的沃邦元帅。

他开创了土工作业的新时代。

把以往用來守备的土工作业与火炮运用结合。

把坑道挖到敌人跟前。

自从沃邦之后。

土工作业就成为陆军军校必修的科目。

二战各国都大量使用。

运用较好的战例便是日军的松山守备以及硫黄岛大血战。

但把土木作业发挥到极致。

还要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与美军的作战。

从部队创造性地将两个加深的防炮洞连在一起。

成为马蹄形的小坑道开始。

志愿军大规模构筑坑道工事及所进行的坑道作战。

使防御的稳定性大为增强。

坑道工事有利于保存有生力量。

有利于在一点或数点上与敌反复争夺。

从而大量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不仅解决了防御作战中守住阵地的问題。

而且有利于实施阵地进攻作战。

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志愿军的坑道作战。

把阵地战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

丰富了军事学术的内容。

有了坑道工事。

志愿军在作战中伤亡明显减少。

1951年夏秋防御作战时。

“联合国军”

平均发射40~60发炮弹杀伤志愿军一人;1952年1~8月。

“联合国军”

平均发射660发炮弹。

才能杀伤志愿军一人。

志愿军在依托坑道进行坚守防御作战的实践中。

逐步积累经验。

形成了坑道作战的一套战法。

不仅有效的保存了自己。

而且大量杀伤了敌人。

余飚细细看过文章。

轻轻吁了口气。

虽然李如萍所写的并不十分完善。

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就这么多。

如果胡编乱造。

那可就是误导观众了。

“嗯。

写得怎么样。

厉害吧。”

吴新民挑了挑眉毛。

拿出一个小本晃了晃。

“自从余萍开始写文章。

我每篇必看。

而且都剪下來贴在本本上。

长见识啊。

开眼界啊。”

“沒那么夸张吧。”

余飚摸着下巴。

“不过是一些小提示。

小建议而已。”

“话可不能这么说。”

林存忠正色说道:“光凭战壕的改进。

还有这个坑道作战。

就能少死多少士兵。

这种战法正适合敌攻我守。

敌强我弱的状况。

非常具有实战的指导意义。

当然。

好马还需伯乐识。

要是有国军将领能慧眼识珠。

那就更好了。”

“是啊。

想想自抗战开始。

国军基本都处守势。

却屡守屡败。

究其原因。

就是沒有采取大纵深防御。

沒有完备的坑道工事。

被日本鬼子的狂轰滥炸打乱了阵脚。”

吴新民感叹道。

一种新的设想或理论的产生。

有时就象发明创造一样。

当深入研究问題的人对某个难点长久地百思不得其解。

长久地寝食皆废。

天天“山重水复疑无路”

的时候。

就很可能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和时刻。

发觉那个问題和困惑。

与当前的事件有些雷同或相似。

二者存在着某种逻辑联系。

两件事情“撞”

在一起。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