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刀对刀笔对笔(2/3)

每每追问不休。

或与之辩论争执。

到后來。

余飚突然醒悟道:连李如萍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

对中、日之战的很多问題都搞不懂。

更何况那些普通人了。

肯定会被那些他们不懂的政治、理论、战争搞得晕头转向。

在抗日时期。

民众思想的混乱也确实很厉害。

思想的混乱引起国家凝聚力的分化甚至是矛盾。

最怕是在应该一致对外的非常时刻。

思想的混乱和矛盾。

也可以使国家不堪一击。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的乱象。

就是很好的说明。

特别是汪精卫降日后。

他是国民党副总裁。

有一定的号召力。

其“和平建国”

理论也颇能迷惑一部分民众。

而日本则不同。

在侵华战争中。

日本军国主义实施“文坛总动员”



除极个别的以外。

绝大多数日本文学家积极“协力”

侵华战争。

他们中。

有些人作为“从军作家”

开往中国前线。

为侵华战争摇旗呐喊;有些人应征入伍。

成为侵华军队的一员;更多的人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军国主义文化和文学组织。

以笔为枪。

炮制所谓“战争文学”



为侵华战争推波助澜。

他们或煽动国民的战争狂热。

把侵华战争说成是“圣战”

;或把战争责任强加给中国。

为侵华战争强词争辩;或把日军的残暴行径加以诗化和美化。

大书“皇军”

的“可爱”

和“勇敢”

;或丑化中国人民。

渲染中国及中国人如何愚昧和野蛮;或歪曲描写沦陷区的状况。

胡说中国老百姓和“皇军”

如何“亲善”

;或对沦陷区人民进行奴化教育和欺骗宣传……这就是活跃在侵华战争中日本文学家的所作所为。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的宣传机器把派往侵华前线从军采访的作家们称为“笔部队”



在侵华战争中。

“笔部队”

和“枪部队”

(武装部队)。

形成了上下呼应、“官民一致”

、软硬屠刀、文武两道的军国主义战时体制。

“笔部队”

及日本侵华文学的炮制者。

是侵华战争的煽动者、鼓吹者。

是所谓“思想战”

、“思想宣传战”

的主体。

是日本对华进行文化侵略和渗透的主力。

在侵华战争中起到了“枪部队”

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更重要的。

侵华文学既是日本军国主义所留下的侵华历史的一份铁证。

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

日本军国主义的所谓“战魂”

和“军魂”

就包含在其中。

日本人对华侵略的思想“理念”

、对华侵略的狂热情绪。

就包含在其中。

枪对枪。

笔对笔。

物质和精神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这也就是“余萍”

出现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

余飚还让县长郑淑香组织记者队。

或随军。

或深入百姓之中。

将日本鬼子的斑斑劣迹记录整理。

发在小报上。

并用明码电报定时发送。

不仅要从现在找題材。

还要从历史上深挖日本鬼子的祖宗十八代。

从明朝倭寇、甲午海战、济南惨案。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