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二章 地下的十二铜人(2/2)

从孔洞壁上的铜锈和灰土痕迹来看,应该就在不久前,有许多人从这里爬过。

我一阵兴奋,刚才的推论果然没错。

于是与其他人一同,鱼贯而入。

入口处虽然狭窄,但爬过一米半的长度之后,便豁然开朗起来,空间足够我们直立行走,也不至于碰到脑袋。

看来,现在我们是在铜人大钟的“肚子”

里。

刚才爬过的那个孔洞,就是铜人的“头部”

了。

我大致估算了一下,如果这个铜人大钟是以真人为模特铸造的,应该会符合人体的比例。

秦陵兵马俑们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大概都在1:7.

5左右,如此说来,身高五丈(秦制尺度单位)、坐下之后三丈的人,头部长度换算成今天的长度单位,应该是1.

5米左右。

这与刚才我们爬过的孔洞长度相符,进一步证明了我的推论。

整个通道的方向是倾斜向下的,后面的人踉踉跄跄地跟了上来。

我转身悄声道:“你们都小心些,估计十五六米之后,通道还会收窄。”

这个长度,是我根据铜人的长度算出来的。

果不其然,随着我们悄然前进的步伐,通道又逐渐收窄起来,最后变成了只够一人爬过去的孔洞,长度是我们之前爬过的孔洞长度的一倍左右。

据此推算,“异瞳”

机关启动后,十二个铜人大钟的排列方式是头部与头部相连、钟腹与钟腹相连,由此形成了一个土壤中的通道。

按照十二个铜人的长度来算,水平相连起来大约有130、140米左右,再加上铜人在土堆中倾斜程度,根据三角函数计算,总共垂直向下距离大约在50米上下。

而最外面那个洞口,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目测差不多20米。

也就是说,等我们把这些铜人全部走完,就已经进入了地表平面以下30米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好消息还是铜人的连接方式。

要知道,这些喇叭形的铜人大钟,本身就是最好的集声器。

如果最下面的大钟是钟腹向外,我们这里稍许有些动静,经过声波的反射传导,下面的陈子奇便能听得一清二楚,而他们的动静,我却听不见。

但是,按照目前的情况看,最下面一口钟,是细口向外的。

这样一来,声音就会被包在钟体之内,陈子奇除非趴在细口上仔细倾听,否则便不会听到我们的动静。

(见下示意图) 铜钟排列方式: 入口——()()()()()()——出口 但是,话虽如此说,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我举着手电,用特种兵的作战手势指挥着所有人,尽量悄无声息地向深不见底的秦始皇陵深处,慢慢摸去。

终于进到这千古一帝的超级墓穴之中,我的心情,百味杂陈。

一边走,一边看着这些排列整齐、严丝合缝的铜人大钟,让我不禁对古人的智慧,产生了深深的敬意。

在那样的条件下,他们居然能设计出这样巧夺天工的机关,只是不知道,这些机关会不会在忽然之间,变成杀人利器,要了我们的小命……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