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38章 先上车后买票(2/4)

原本江文所设想的场面。

是一群西装革履与华冠丽服,不苟言笑的商讨着风花雪月。

一个有技术的女人光明正大的拍卖自己的初夜,竟然真的卖出去了不少。

荒诞不止。

但因为审核超记,只字未提,出嫁权也来的不明所以。

江文曾找过那些审核的人聊过,“你说这个有技术的女人…”

对方摆摆手,“不不,不行,华夏没有妓女,你只能是在北洋时期有,那可以,那是过去。”

然后江文便不再说了。

再说下去也没有了意义。

可江文就是江文。

他不愿意妥协,也不想轻易的妥协。

既然剧本在原定的计划内已经没法修改了,那他便从画面的张力来表现一下。

在大帅婚礼上。

周芸来到了监牢,对看守人说:“我要把他带走。”

“可以。”

“你不会有麻烦么?”

“不会有麻烦…”

砰,看守被周芸打倒,周芸掏出他的手枪。

呯呯呯!

“这样你才不会有麻烦。”

周芸带走了江文,可那几声枪响也惊醒了众人。

瞎姐在一旁看戏都看不明白,半个身子搭在大叔身上,“大叔,她为什么要开这一枪呢?”

“她不开枪的话,那岂不是就成功带走了江文,两个可以逃离这里,找一个地方隐居过日子?”

瞎姐的思想代表着大多数的想法,可马禹东却有着另外一种想法。

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是…

潜意识中,武六是珍惜家人的?

如果马走日失踪了,会伤害武家的声誉。

所以武六开枪告诉别人,是她一个人劫走的马走日,跟武家无关。

这样就不会有后续的麻烦了。

瞎姐愣在那里,仔细想想,还真有这种可能!

下一刻。

江文又捣鼓出了民国时期的追车大战!

母亲在后面那辆车上,用喇叭喊话,“武六,你把车停下来,一切都好商量。”

周芸坐在前面这辆江文开的车上,“没什么好商量的,你没有一句实话,我是被你骗大的,今天这事儿就是被你逼的。”

母亲:“你说什么呢?你妈我一辈子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我就是骗人也不会骗你呀。”

周芸:“你偷看我日记,把喜欢我的男同学全都开除了,居然还告诉我说他们自己转走的。”

“告诉你吧,那些日记呀,我是写给你看的。我讨厌谁,我就写谁,就是希望你把他们全都弄走。”

母亲:“那你还说我是骗子?”

周芸:“因为这些都是跟你学的。”

母亲:“你这个没良心的,我白给你掏心窝子了。”

周芸:“妈,你的心没白掏。你那男人全都白找了。你那40个男人呐,全都白找了。”

和武大帅结婚的那个外国娘们,操着一嘴不正宗的普通话,“你的老婆有过40个男人?”

武大帅当即就怒了,“你老婆才有过40个男人呢!”

瞎姐扑哧一声就笑了出来。

下巴抵在马禹东的脑袋上,“大叔,这部戏里的台词实在是太好玩儿了。”

“大叔,你之前不是说这每一个这剧情都是有设计的嘛,那你解释一下这个剧情的设计是什么呢。”

她已经不装了。

反正她就是看不懂,也不想当艺术家了。

当艺术家太累。

有一个能看懂艺术的大叔,她上-大叔就等于上-艺术家了,都一样。

不过这段剧情很简单,马禹东不急不缓说着:

一直以来,武六对母亲都是又敬又畏。

所以,通过用喇叭对喊地这种方式,把藏在心理多年的话告诉了她妈。

算是一种小反抗,又不敢反抗到底。

就像眼下,武六又跟母亲互开枪。

而枪代表着反抗和力量。

通过开枪,表达的就是武六不愿再遵从母亲的想法。

但是在潜意识里她是不愿意伤害母亲的,所以打坏了喇叭,也不再听母亲的话。

同时。

在武六潜意识中,母亲要比她更强。

所以自己用的是手枪,而母亲用的是机枪,这仍然是一种力量的对比。

瞎姐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大叔如果不跟她解释的话,她还真就没看明白,这里面竟然还有这一层解释的意思。

果然艺术家都是疯子。

她看向马禹东,“大叔,你和江导如今思维好像特别的一致啊,看来你也是艺术家了。”

马禹东在椅子上也没坐稳。

拍她身上的手微微用了力气。

瞎姐嗷的一声捂着屁股站了起来,“大叔,你果然是艺术家,太变态!”

马禹东也跟着站起来,“我不是,我没有,你不许骂我。”

在两人嬉笑打闹声中。

江文和周芸相互扶持的来到了一架风车内部,“武六,咱俩不会一起死了吧?”

周芸动情且毫不犹豫的说:“马走日,我愿意跟你一起死,你愿意吗?”

江文脱下了外套,“我不愿意。”

周芸气笑了,“你还不愿意,为什么?”

忽然,江文将一拳将她打晕在了草垛上,“武六,找个男的,不是为了跟他一块儿死。”

“找个男人,是要跟他一起好好活。”

周芸忽然醒过来,“马走日,不要一个人走,带我一起走。”

吓了江文一跳,他挥手又是一拳,“你醒过来干什么呀?!”

他语重心长的说,“你不醒,也不会再挨这么一下子不是?”

“我真是对不起你,你可别再醒过来了。”

瞎姐向前行进的步伐停止,马禹东妈措手不及撞到她怀里。

瞎姐顺势抱住,“大叔,我忽然想起来了,在拍《黄金大劫案》时,你给了我一巴掌!”

八百年前的事儿还记得。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