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69章 自投罗网(1/2)

在原本的计划之中,除了后勤和辎重,剩下的其他兵马应该是不会在潼关停留的, 以郭戎的性格,如果没有绝对的理由,一般是不会进行类似的变化。

是以郭戎的这个不在计划内的命令,让全军的所有将校一下子紧张了起来。

于是,炊事兵们忙着做饭、炒糖色,普通的士卒和低级军校忙着吃饭、休息,长缨军的大管家刘禹锡带着一种后勤营的军士和军官忙碌的时候,长缨军以及左武卫的军校们已经在第一时间聚集在了郭戎的面前。

虽然不在长缨军的节堂之中没有了沙盘,但是一张包含了整个河南道以及半个河北道的地图依旧被摆放在了所有人的面前。

目送韩湘离去,看到人员已经到齐,命令周围的亲卫将左右警戒之后,郭戎没有再废话直接开口道。

“李愬将军在四天之前率部从沧州北上!”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让原本还算平静的军将们险些炸锅,毕竟在场的至少都是营级的军官,他们是了解李愬在郭戎计划中的地位的,现在李愬的突变,必然会引起一切的连锁反应。

不过,这也解释了郭戎会什么会变更计划。

“李愬北上了,所以我们的计划也需要响应的变更一下。

段明轩!”

“末将在!”

说着,郭戎将手指向了地图上标记的位置。

“段将军,你带领左武卫的骑兵营,以最快的速度北上,进军沧州,接管沧州、景州德州、棣州。”

“遵令!”

“抵达沧州之后要以最快的速度接管李愬进军之后留下的防线,将河北节度使辖区下的沧州、景州、德州,建设成为我军出击的桥头堡。”

“若叛军大军来袭,你的任务就是坚守住沧州、景州、德州组成的整条防线,如果叛军只是小股部队侦察或者袭扰,那果断的干掉他们。”

“如果没有任何敌军来袭,那就以排为单位,分别向魏博、成德、卢龙方向侦察前进,务必要让敌军知道我们已经到了沧州,已经抵达了前线!”

“末将领命!”

“将士们修整完毕之后,你即刻出兵,我已经刘长史在整合、收集出击所需要的马匹、装备、补给了,你直接去找刘长史申领即可!”

“明白!”

“莫灵均,蒙乾!”

“末将在!

“ “莫灵均,你的骑兵团,还有蒙乾你的步兵一团,稍后跟随我脱离大队人马提前出发!”

“遵令!”

给三人布置完任务,郭戎转头,看向了统领左武卫的浑鐬。

“浑将军!”

“末将在!”

“浑将军不必如此的客气,我率部出击之后,剩余的兵马就要拜托浑鐬代为统领,到时候浑将军率军沿着既定路线,出潼关后走洛阳、汴州、曹州一线,最终驻兵在济州。”

“浑鐬明白!”

“由于提前出击的两支兵马,全部一人三马(二战马、一驮马),几乎抽调了全军六成以上的畜力,会使得大军的运力不足,所以离开潼关之后,浑可以以我的名义沿途各县征发民夫代为转运粮草。”

“抵达洛阳之后,浑将军可以以我的名义要求洛阳士绅、豪族为大军提供粮草、补给,并提供部分仆役、民夫……”

“此外,我已经派遣了韩湘作为派出信使前往汴州,请求宣武军节度使韩弘辅助,到时候宣武军会进行战备的动员集结,到时候如果条件允许,浑将军可以与韩帅进行一定程度的互动和配合,比如派遣部分骑兵逼近魏博等……”

“大将军放心,浑鐬明白!”

“除了韩湘之外,要求沿途河南道、河东道所有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整军备战征,等到大军的兵马临近之时,浑鐬可直接征召从沿途的所有节度使麾下征召一千骑左右的骑兵……”

随着郭戎的命令下达,数量抵达三万人的长缨军、左武卫在事实上分兵三路,当然同时出发的还有包括韩湘在内的数队信使。

离开潼关,纵马狂奔了一天一夜之后,韩湘终于赶在第二天午夜之前,抵达了汴州城外。

韩湘抵达汴州的时候,宣武军节度使韩弘早已经睡下,然而在听到郭戎派出的信使抵达之后第一时间起床接见。

没有太多的寒暄,也没有太多没有营养的废话,见到韩弘的第一时间,韩湘将郭戎手书的信送了上去。

从韩湘的手中接过信,开始认真的观看。

然而,刚刚开了一个开头,哪怕是在有些昏暗、恍惚的烛光下,韩湘也可以看到韩弘脸色所流露出的惊讶之色。

惊讶过后,韩弘的眉头直接皱起变成了一个川字。

直到整封信看完之后,韩弘的神情和表情都没有太明显的变化,随之韩弘闭上了眼睛静静的思索。

大概一刻钟之后,韩弘才缓缓的从思索中回过神来,脸色的疑惑和惊讶散去,取而代之的则是脸色释然之后淡淡的笑容。

“郭戎啊,郭戎,同样的招数你这是用起来没完了,”

呵呵的笑出声音之后,韩弘轻轻的摇了摇头,“不过也对,有用就行。”

喃喃自语几句之后,韩弘才想起来下面还站着一个郭戎派来的信使,随即和蔼的询问。

“郭戎还有什么其他的要求或者吩咐么?”

“吩咐自然没有,不过郭将军说过,希望韩帅尽可能的将声势营造的大一些,最好能让整个天下都知道,宣武军已经开始动员,随时可以出征!”

原本只是形式上的询问,没想到眼前的信使还真的说出了内容,而且还是郭戎要求的核心,多多少少出乎了韩弘的预料之外。

于是抬头认真的看了看眼前的信使。

眼前韩湘瞬间呈现在了韩弘的眼中,身高大约六尺,体型匀称,身体健硕,皮肤相对白皙,连续的奔波之下看起来有些疲惫,但是眼神中相当的犀利,更为重要的是对方的装束或者说装束上那个标志。

郭戎返回长安进行第二轮禁军、卫军改革提出了军衔和军职分离的思路,不过后世的军衔制度未必就能够和唐军完美的契合。

为了尽可能使得分离之后的军衔和军职体系,能够与唐军更加合适,郭戎并没有直接将后世的九级军士以及三等十级的军官军衔直接拿过来。

相反在从丰州出发之后,郭戎派了多路信使前往各地,向他认识的老将或者军中宿将咨询建议。

比如坐镇灵武的范希朝,比如归隐的段佑,比如从边军被抽调到长安配合郭戎重建十二卫的老将高崇文,还有剑南北道节度使薛从。

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坐镇中原,已经得到了太上皇李诵的承诺,未来必定进入长安拜相执掌兵部的韩弘。

所以韩弘是知道郭戎改革之后禁军的军官和士官体系的。

作为信使,一身轻甲没什么说的,但是韩湘左肩上那个两杠一星标志却出乎了韩弘的意料。

在韩弘的记忆里,郭戎为了配合营(合成营)-团(合成旅)-军(整编师)的新层级体系,将唐军中的校尉、郎将、中郎将三个合并、拆分、重组成了校官和尉官。

如果韩弘没记错,两杠夹一颗五角星,应该是郭戎校官级别中的少校。

少校差不多等同于郎将,在改革之后的禁军中已经可以担任营这个级别的军事主管了,或者成为团这一级别的副手。

这级别可真的不低了,尤其是郭戎手下的禁军之中。

别人或许不清楚,但是韩弘是很清楚的,长缨军中每一个军官,哪怕是最低价的少尉在军功上也至少记录了二十颗首级。

二十级的数量或许不是太惊人,但是记录在册的就很惊人了,毕竟杀二十个人,和能够拿到二十颗首级的记录绝对不是同等的难度。

要记录在册需要几个条件: 第一,有人亲眼所见,可以为佐证, 第二,取得了首级(耳朵),首先要打了胜仗,如果败了是没机会取得凭信的。

第三,取得的首级或者凭信要经过核验,确定对方的身份符合。

只有同时具备这三点,才能记录在军功上,那这数量就非常惊人了。

在这样的禁军里,让一个少校来当信使,韩弘相信郭戎手下的军官没有这么不值钱。

再考虑眼前人的年龄,以这个年龄成为少校,虽然不能和郭戎这个太上皇的第一红人相比,但是也算是前途无量了。

韩弘对于郭戎派来的这个年轻的少校信使产生了浓浓的兴趣,索性郭戎计划他已经了解,而且对他来说确实没有难度,于是。

“郭戎只派出了你这一路信使么?”

“义成、召义、义武均有信使前往,不过只有韩帅这里是卑职前来送信而已。”

韩弘点了点头, “你叫什么名字?”

“卑职韩湘!”

韩湘?

听到这个名字,韩弘不禁笑了,不仅笑了,一边笑还在一边自嘲的摇头,怪不得这么年轻的少校,自己早就应该想到是这个家伙。

“韩愈,韩长史的侄孙?”

韩弘冷不丁的一句话让韩湘一阵发懵,几息之后韩湘才回过神来回应道。

“额……,是的,韩帅,韩长史为韩湘叔祖。”

从韩湘自己的嘴里确定了身份,韩弘满意的点了点头,郭戎或许无意,但是自己确是有心之人,韩湘啊!

没郭戎派来送信的人竟然是韩湘,此时的韩弘心中已经乐开花了。

郭戎身边上一个亲卫有裴植已经是“上四军”

中的羽林军的参谋长了,而且干练、踏实、稳重、睿智,短短两年不到已经有了“儒将”

的称呼。

以长缨军为班底的北衙禁军在所有亲朝廷的藩镇中,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一个名字“上四军!”

上四军中有着无数的能人异士,猎户出身,几乎创建了侦察兵的李二牛,不亚于薛仁贵的新一代“箭神”

王铮,出身安西,擅长战阵,将陌刀阵使用的出神入化的李锐…… 但是最为人称道的则是这四位: 羽林军参谋长“儒将”

裴植、长缨军侍卫长“无锋”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