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阴鸷(1/2)
听到郭永这般分说,黄晔也明白了,「言下之意,太守欲迎关羽入城?
」 「确有此意。
」郭永道:「不过我之前派人出城前去刘备军营中相邀关羽,他却是没有答应。
」 「哦?
」 这倒是大出黄晔意料,要说起来,这段时间关羽在城外已与徐州军数度交战,更是连战皆捷,甚至可以说若非战事突变,凭着关羽一人之力,已然是解了江陵之危了,而从其这番表现来看,的确是抱着援助之心而来,是可以信任的友军!
既然如此,为何又不愿入城呢?
「关将军有他的考量。
」郭永说道:「他让使者带了一封回信,上面言道,徐州军近日以来,虽连连受挫,然则主力未损,军心未溃,犹有一战之力,至于主动退营五十余里,高挂免战牌,看似畏战,实则却是保存实力,蓄势待发,若所料不差,应是在等待后续的援军。
」 「后续的援军?
」 黄晔若有所悟地问道:「关将军指的是作唐的黄忠部吗?
」 「应是如此,」郭永微微颔首:「黄公请想,黄忠部刚逢大胜,气势正锐,若是北上,定是来势汹汹,一旦与城外敌军合兵一处,对我江陵威胁的确不小!
」 「所以关将军以为,若想尽快地将之击败,上策莫过于先用坚城挫其锐气,继用精锐骤然奔袭,趁其阵脚大乱之际...
」 此时黄晔已反应过来了,不由拍掌叫道:「妙哉,当此时也,我军再从城中出动,与城外的友军内外夹击!
」 「不错。
」郭永沉声道:「关将军不欲入城,便是其胸有韬略,信中更是言明,此番提军来援,不仅是为解我南郡之危,更要一举破贼!
」 「好个一举破贼,关将军真英雄也!
」 黄晔闻言拍掌赞道,不过转头却又想到一节:「不过太守,贼军眼下已知道关将军屯兵城外,更与其交手数次,深知其能,便是待黄忠部抵达后合兵攻城,恐怕也会有所防备,想要形成突袭,恐怕并非易事啊...
」 「这点关将军也想到了。
」 郭永抚着唇下长须,哈哈笑道:「所以接下来关将军会安排一支兵马入城,咱们也要配合大造声势,造成他已领军入城的假象,同时遮掩旗号,改换营地,如此便可瞒过贼军,以做奇兵。
」 「当然,这支兵马入城不久便会再行出城,关将军更有言道,此番破贼,重点在城外而非城内,所以希望我军也派出部分兵马随同出城。
」 「让咱们也派出部分兵马随同出城?
派多少?
」 「关将军这次来援,只带了三千人马,按他的意思,若要一举破敌,城外奇兵起码也要有五千之数。
」 「那就是让咱们分出两千兵马了?
」 听到这话,黄晔不由皱起眉头:「太守之前已分出两千人马去支援津乡,如今城中守备本已不多,便是加上您的广宗军,拢共也不过六千人马,若是再分出两千去给关将军,岂非只剩四千人了?
如此兵力守备江陵,是否有些不足?
」 郭永苦笑一声:「为克敌制胜,便是稍嫌不足,也只能如此了。
」 黄晔默然片刻,沉声问道:「那么请问太守,若是贼军再度来犯,打算如何用这四千人马守御呢?
」 既要内外夹击,一举破敌,那么关羽这支奇兵何时发动便极为关键,最好便是在攻城的紧要关头,徐州军大举压上之时;因为只有厮杀激烈之时,第三方的突然加入才会对战局产生最大的影响,而大举压上的同时,也代表着后方空虚,回撤不易。
而要完成这两点,首先便要保证江陵城不能一击即溃!
「城内的设防不必多言,突出一个‘坚 韧,即可。
」 郭永数日筹谋苦思,自然也考虑到了这点:「此外,为便于指挥军队作战,我决定从即日起,便去城中军营留宿办公,一应文武亦是如此,临战之时,帅帐便是郡府,如此一来,一则上下同欲,二则有利掌控全军,至于第三么,军营距离北、西两门都不算远,若徐州军再度来犯,他们最有可能进攻的也就是这两座城门,也同时有利视战况适时地调遣部队。
」 「再有,防御贵在居高临下,黄公,我还打算在疏浚完护城河后,再把城门四角的望楼加高一下,并多建几个,以增加我守军箭矢的威力。
」 「除此之外,对城外的防御,我想要在津乡之外,再在城东选择高处构筑一块营地,这样一来,城外便有两处据点,正好与我江陵形成掎角之势,两地既可以发挥警戒的作用,使敌人不易包围;又可以实施机动兵力,无论徐州军从任何方向接近城池,都能给以包围和反击。
」 「城外置两处据点?
」 黄晔寻思片刻,再次拍掌道:「妙哉妙哉,墨子有云:‘诸外道可要塞以难寇;其甚害者为筑三亭,亭三隅,织女之,令能相救。
,所谓‘织女之,,就是说亭为三隅,形如织女三星之隅列,太守此举,可谓深合守御之道也。
」 「只不过这样一来,四千人岂非又要再度分兵,不知太守打算如何分配兵力?
」 郭永笑了笑,扬臂伸掌,展开五指示于黄晔:「黄公觉得如何?
」 「五百?
」 江陵城内如今总数不过四千,自然不可能是五千了,黄晔愕然问道:「若敌猛攻之,怕是难以久持。
」 「无妨,可多置投石机、床弩等物,以及在营外遍挖陷阱,多洒铁蒺藜,多置拒马。
人力不足,用外物弥补之就行了。
」 「老夫明白太守的意思了。
」 黄晔点了点头:「太守其实根本不是想用城外的据点杀敌,而只是想用这两处来牵制徐州军!
令贼人如芒在背,无法放开手脚、集中精力攻我江陵?
」 「哈哈,黄公不愧是将侯嫡裔。
」郭永点了点头:「正是如此,大敌当前,数次分兵本非良策,然则关将军豪言在耳,来日之战,重点原为破敌,既是如此,咱们只要能把敌人引至城下,形成牵制便足矣,黄公以为如何?
」 「全凭太守决断。
」 黄晔思忖片刻,没有发现什么不妥之处,便欣然颔首,顺便还拍了一记马屁:「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今观太守布阵,实在深得其妙!
」 他是长吏,又是世家的代表,既然表态同意,郭永再无顾虑,当即一声令下,趁着徐州军如今不在近前,黄忠部又未抵至之时,连忙让江陵县尉去城东选好驻营地点,待选定地点,又请得黄晔出面,牵头各大士族,发动了大批的百姓民夫,夜以继日,加急修筑。
江陵城外,虎渡河岸、徐州军大营。
已过了十多日了,吴牛依旧陷入半昏迷的状态,脸上不时露出痛楚难当的神色,与关羽一战,他不仅失了一条臂膀,身上还至少有七八处的创伤,其中一条正在左胁,再近一点便是心脏部位,当真是险之又险。
毕竟即便五阶的黄巾力士,也终究没有脱离凡人的层次,依旧还是血肉之躯,若是心肺被刺,也是绝无幸理。
即便已不是第一次检视了,可每次看到对方这般惨状,王政的心情依旧难以平静。
毕竟吴牛并非一般的属下,这莽汉可是从最初的揭竿而起便跟随他的,可谓是亲信中的亲信,嫡系中的嫡系啊!
坐在榻沿定睛打量了许久,王政方才缓缓起身 ,扭头问道:「这都过了多久了,吴牛为何还是不醒?
」 他的脸容静若平湖,语调更是出奇的冷静,丝毫不现喜怒,但是一旁的医官却觉得整条脊骨都凉浸浸的,勉强颤抖着声音道:「是小人无能,还望州牧恕罪。
」 王政闻言瞥了医官一眼,淡淡地道:「本将没有怪责你的意思,只是问他为何至今不醒。
」 「禀州牧。
」 医官的身子躬的愈发低了:「吴校尉伤势十分严重,换在旁人身上,说是致命也不为过,也亏得他体魄过人,方能支撑至今,但毕竟失血过多,精气亏损,昏迷不醒也...
也是循合医理之事。
」 这的确是实话,但是王政却是不置可否,而医官此时躬身低首,也看不清他的表情如何,只得闭息凝神,大气也不敢出。
也不知过了多久,堂内突然响起一阵步伐声,意识到王政正在踱步走向自己,医官心中愈发忐忑不安。
王政疾步走到医官面前,居高临下地打量了医官好一会儿,突然拍了拍医官的肩膀,温言说道:「先生不要心有顾忌,只需尽力便可,若是吴牛当真不能苏醒,也是命数有定,并非你的责任。
」 「毕竟再是高明的医生,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
」 眼见王政日日前来探视,吴牛却是迟迟不醒,那医官本已恐慌之极,生怕自家会被迁怒,万万没有料到王政竟是这般态度,既是诧异,又是感动。
毕竟这医官之前也是侍奉过别的贵人,实在太明白了,越是身居高位之人,有时候却越难通情达理!
他抬头望向王政,刚要说些什么,却见王政微微一笑,转对一旁的吴牛亲兵吩咐:「好生照料吴牛,接下来本将就不来探视了,他若苏醒,第一时间前来禀报。
」 「诺!
」 返回帅帐不久,王政便即招来哨骑闻讯,「江陵城近日可有异动?
」 「禀将军。
」 也不知是夏日炎热,风厉气闷,还是因为忙碌奔波,不曾休息,抑或是因为遭逢难得的失败,哨骑的一双眼珠子尽是血丝:「江陵却是有些动作。
」 王政问道:「什么动作?
」 「一是城中突然派出了不少民夫前往城外东面,修筑一处新的营盘。
」 哨骑回道:「动作很是麻利,今日已然建成,只剩下一些营壕还没筑好,但估摸着最迟也就明日当能完工。
」 「在城东驻营...
」 王政思忖片刻,微微颔首,又问道:「还有别的吗?
」 「另外就是江陵已和城外的关羽部联系上了。
」 提到这个名字,哨骑的声音愈发沙哑,似是咬牙切齿在鼓劲般:「似有迎其入城之意。
」 「哦?
」 听到这话,王政当即双眼一亮,目露奇光:「关羽要入江陵了?
」 「是啊。
」 哨骑没注意到王政的神态,犹自黑着张脸,愤愤地道:「,若是让这厮入了江陵,可就愈发棘手了!
」 「棘手什么?
」 王政闻言一怔,旋即反应过来,似笑非笑地看向哨骑:「听你的意思,是觉得若让关羽进入江陵,咱们便难以攻下此城,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