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267、心思各异(1/2)

周思国见吴强满是疑惑的目光望向自己,就微微一笑,似乎很自豪道:“我爷爷不是一般的喜欢茶,可以说是茶神。

自我记事起,爷爷就喜欢喝茶,尤其是冬天,打开黑乎乎的马粪纸,从里面拿出几片叶状的东西,泡到碗里,喝一口,就咂一下嘴,不停地道:好茶。

那样子,很满足,很是享受。

我年龄小,不知爷爷喝的是什么。

年龄稍大,才略知一二,原来爷爷喝的并不是什么茶,而是我们老家的地瓜叶子。

每年的夏天,地瓜长出长长的蔓叶,很鲜嫩,爷爷就去掐那叶尖,一掐一筐,冲洗后,就在锅里炒,炒干了,就用马粪纸一包包的包好,留着冬天自己喝。

后来,生活条件稍好些,爷爷就改成喝花茶了。

而且,爷爷还有个习惯,就是那黑乎乎的专用茶碗,不许别人碰。

每次喝完茶,爷爷将茶碗里的水连同剩茶一同倒在院子的大树下,从来不刷,形成了厚厚的茶垢。

爷爷说,那是茶山。

等没茶的时候,用热水一泡,照样味浓色重。

跟着爷爷,我早早的就习惯了喝花茶。”

“是啊,花茶不错。

尤其是北方人都习惯喝花茶。

不过,大红袍也挺好,半发酵茶,不仅口感好,醇厚香甜,营养丰富,对身体有好处。”

吴强望着眼前自己带来的大红袍道。

周思国知道吴强的话颇有道理,更理解此时吴强的心思,但周思国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别人的东西再好也不是自己的,也不能接受。

周国国不知该如何回答,就微微一笑。

“这茶多少钱一斤啊?”

周思国突然问道。

茶是别人送的,吴强只管喝茶,从来没有买过茶,自然不知道这大红袍的价格,就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稍思忖后,吴强道:“不贵,也就是五百多吧?”

周思国没有说什么,微微一笑,心想:眼前这茶最少也得几千元一斤,真是喝茶的不买茶,买茶的喝不起茶。

吴强以为周思国改变了主意,对自己送的茶感兴趣,就低声道:“这茶真的不错。

周书记你可尝尝,如果喜欢,周书记的茶我全包了。”

周思国忙挥了挥手,笑道:“谢谢,不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这习惯也可能别人不理解,但要改掉也挺费劲的。”

面对周思国的再次拒绝,起初,吴强有些尴尬,但见周思国为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就急忙道:“是啊。

我每次看台球比赛,都被运动员精湛的技艺所折服,感觉不可能的事情,在运动员的球杆下,一切变得都有可能。

那球杆似乎成了魔棒,被打的球乖乖的进了球窝。

每次观看国际台球比赛,都是一次享受。

但也有一事不太理解:球员为什么穿着紧身燕尾服,又不是参加晚宴或是歌唱会,感到有些不伦不类。

后来,有一场比赛,正当我惊叹于运动员高水平的球技时,不料,裁判员却判进球无效。

当时,我感到茫然,听解说才了解到,原因是球员不小心,衣服碰到了桌上的台球,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球员穿燕尾服,不仅为了使比赛更具观赏性,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比赛的需要。

也许这就是规则。

这使我联想到了西班牙斗牛士,穿着艳丽紧身衣的缘由了,那不仅是表演的需要,更是生命的自我保护。”

吴强望了周思国一眼,继续道:“或许这就是周书记所说的习惯吧。”

周思国并没有顺着吴强的话说下去,而是微笑道:“那不是习惯,那是规则。

习惯是一个人长期的喜好,规则是约束。”

通过与周思国短暂交流,吴强似乎对周思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越发觉得,周思国看似很随意的话,其实都是慎重考虑的结果。

吴强就在心里提醒自己:与周思国聊天,一定要严谨,自己再也不能信口开河了。

周思国陷入了沉默,像是在思考。

周思国呷了口茶后,又道:“前两天,回老家给爷爷上坟,发现村边有一处苹果园,树叶都快落光了,但树上依然挂了许多鲜红的苹果,如同一串串红灯笼,很是好看。

我感到非常的惊奇。

因为在我的印象中,那一百多亩的苹果园,果树是早年种的,当时由于缺乏管理,一直没有挂苹果。

回家后,我问我的母亲缘由。

我母亲开始也不解,似乎我的问题有些多余。

母亲对我说,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

母亲还告诉我,当时上级鼓励村里发展多种种植,村里就挤出一百来亩地,种上了苹果树。

后来,村里实行联产承包,就将苹果园的苹果树一起分给了村民。

每家十几、几十棵不等,比较分散,形不成规模。

本来种植苹果树就是行政命令干预的结果,村民又不懂苹果树管理,那苹果树就一直疯长,远看一片绿湖,近看一窝窝高蓬的绿草。

一天,一外地人路过,觉得这么大的一个苹果园荒废了,有些可惜,就找到村干部想承包果园。

条件是,每棵苹果树,每年上交村里五十元。

树里一核算,什么也不用管,一亩地一年坐收两千多元,远比种庄稼合算,就答应了下来。

随后发生的事,让全村人极为不解。

那外地人承包后,却将树从根全砍了,一百多亩地,成了白花花的荒地,而那外地人说话也算靠谱,每年年底依然如数上缴承包费。

结果不出几年,情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果树开始挂果了,而且每年都在呈几何增加。

除了承包费外,那外地人,每棵树可以赚到近千元。

这时,村里人如梦方醒,觉得亏了,想收回果园。

但有承包合同,就将官司打到县里,最后以村民败诉告终。

我的母亲还告诉我,那外地人最少赚了五六百万。

听着母亲的讲述,使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外地人使土变金的窍门在于,人家懂得嫁接的技术。

虽然是从农村出来的,但我对这嫁接技术并不了解。

回到马山后,查了些资料,对嫁接的基本知识有了些了解,不由的心生感叹:这嫁接技术竟然这么神奇。”

“听jw的同志说,市委理论中心组准备邀请园林部门,为大家讲嫁接知识。”

吴强道。

周思国似乎没有听见吴强在说什么,或是仍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这次回家,我去了趟我的母校,回想上大学前发生的点点滴滴。

我就想,在我们上学,或是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有哪个人没犯过错误?

我还想,为什么同是一个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是如此的不同?

我记得,在我刚参加工作时,主要从事文字综合工作,那时全是手写,当时我就想,如果将来能像印刷机那样,不用手写,直接打印出来,在上面修改那该多好啊,写出来的文章肯定很漂亮。

将大量的誊稿时间节省下来,去看书,一年下来,可以看多少本书啊。

说不定,几年下来,自己可以成为大学教授了。

可结果呢,后来真的有了计算机,也没见文章写的比原来漂亮多少,有了互联网,书反而读得少了。

似乎科技发达了,我们的大脑却萎缩了。”

耳闻周思国一番感慨,吴强随声道:“不瞒周书记,我时常也有同感。

我时常想,现在各方面条件比刚参加工作时优越多了。

那时,好几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夏天连台电风扇也没有,写个材料,还没动笔,胳膊上的汗就湿透了稿纸,好不容易写出一篇稿子,还被领导改的面目全非。

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自己有间单独的办公室,有台风扇,那该多好啊。

如今这一切似乎都实现了,一间宽敞的办公室,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想做什么工作,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在分管权限干就是了。

但有时却时常感到空虚起来,年复一年,感觉日子过得好快,但能在脑子里留下回忆或是印迹的东西却很少。

那时,我在乡镇工作,自己的工作被县里肯定,或是在县里的材料里看到自己的名字,有时能激动好几天。

但现在却再也找不到那时的感觉了,似乎一切都变得麻木了。”

吴强望着周思国的脸色道。

周思国似乎没有理会吴强,仍沉思道:“我记得我在县委工作时,突然,有一天,一位乡镇干部到我办公室,问我什么时候提拔他。

我当时我就懵了,县里没有商议提拔干部的事啊。

我就问那乡镇干部,为什么问这事。

那乡镇干部对我说,前段时间他做了个梦。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