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四章 抽签做官(二)(1/2)

赵似的问话一出,在场的众人神情各异,尚书省右仆射兼吏部尚书吕颐浩的脸色有些发白。

张叔夜站了出来,解释道:“陛下,情况是这样的。”

“每年国考中试者,在翰林院研修半年后,部分留在三省一院和宣徽四院任职,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指到各郡任职。

各郡有富有瘠,离家有远有近,大家各有各的诉求。

此前是吏部铨政司统一分配,给了某些人营私舞弊的空间。”

“宗老夫子和慎思都知道,铨政司一直是吏部重灾区,前前后后,被查了两位都司,四位左司事以及十几位佥事。”

宗泽和郭永都点了点头,以示附和。

张叔夜看了一眼吕颐浩,继续说道:“元直执掌吏部之后,决心解决这个弊端。

他思前想后,定下这个举措。

国考中试者,研修之后,需要指郡者集中在一处,当众抽签,抽到哪郡,就去那郡。”

“原来是这样啊。”

赵似明白了。

新政二十年以来,科举变成了国考,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精英录取制度。

而且二十年更替,当初的进士、遗荫、举荐等方式做官的人,几经淘汰,剩下的也不多,国考中试者成了主流。

同时,当初直接从胥吏书办转正的小吏们,也逐渐退休。

但是根据现有的官制,州县官署各局各科,需要大量的吏员充任。

这些末入流和八九品小吏,全靠国考中试者填补,不合适。

一是国考中试者人数不多,每届只有数百人,这些人都是大宋精英,拿去当小吏,在目前的情况下就太浪费了。

大宋官员缺口还很大,尤其是司法官。

国考中试者,很大一部分都在填这个窟窿。

于是在蔡卞为相期间,对官制做了补充。

各郡制置编制条例署每年统计一次,把所辖州县吏员缺口数额,上报尚书省制置编制条例总署,获批后各郡举行郡试,按定额招录吏员。

郡试由本郡布政司主持、按察司监督举行,尚书省考试院和都察院会选派人员监督。

招录对象是不限本郡户籍的大学和专科学院某些专业的毕业生。

郡试分甲科和乙科,甲科是政务官,乙科是特事官,也就是做教师。

只是郡试乙科中试的教师,必须从小学教起。

等五年后参加“职级升迁考试”

,通过后才可入中学当教师。

而国考丙科中试者,起步就是入中学当教师。

郡试甲科中试者在本郡大学专设的研修班里学习半年,分配到各州县去充任基层吏员,先从末入流小吏做起,一路磨堪转迁。

吏员任职满三年后,有资格参加考试院在各郡的“升职考试”

,也叫院试。

四十岁之前,都有资格参加。

满四十岁还未考中,只能认命,老老实实磨堪,熬到九品阶致仕。

运气好的可以以八品阶致仕。

院试考中者进翰林院研修半年,迈过第一道天堑,转为七品官,与国考中试者起点一样,开始考成转迁之路——磨堪是熬资历,考成是拼政绩。

虽然在众所周知的“潜规则”

里,国考中试者的机会要多很多,升迁速度也会快许多。

但是郡试中试的吏员们,有机会通过院试,与国考中试者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至于后续升迁之路可能会落后,也是命数,但至少能在这条赛道上向前跑。

经过二十年的不断改正和磨合,现在在大宋要想进入仕途,有郡试和国考两种途径。

而这两种途径,都必须完成五年小学、四年中学的国民教育,考入大学或专科学院。

两到四年毕业,才有资格去参加郡试和国考。

按照规定,毕业学子们有四年窗口期。

他们一般会第一年就去参加国考甲科考试,报考司法官。

司法官最难考,也最金贵。

司法官可以轻松转职政务官,腾挪空间非常大。

但非甲科中试者,却做不了司法官。

第一次没有中试,第二年就报考国考乙科,报考政务官。

要是还没中,第三年可能继续报考乙科,或者参加富庶郡的郡试。

第三次要是还没中,就得谨慎处理了。

要不报考国考的丙科,考特事官做中学教师;要不直接报考郡试乙科,或者换个偏远的郡参加郡试甲科——偏远郡,报考的人少,机会会大很多。

要是第四次还没中,说明运气极衰——国考丙科录取率非常高,郡试乙科的录取率更是高达八成。

这还没考中...

四年期满,学子丧失郡试和国考的资格,只能老老实实地去商社、工厂等商事和实业任职。

经过二十年的改变,大宋的风气在变,但是读大学的精英们,七成以上的第一志愿还是走仕途。

目前大宋商社、工厂、转运、海事等商事实业,人才主力还是专科学校和专科学院。

专科学校专门招收小学毕业生——现在不是义务教育,小学考中学,录取率只有三到四成。

专科学校给了许多考不上中学的学生们一个前途。

专科学校需要学习四到五年,会将其培养成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出纳、舵手、操帆手...

专科学院是中学毕业后参加联考,考不上大学的学子们的另外选择。

他们学习三年,会被培养成合格的技术员、会计、导航员、二副...

由于朝廷特意制定了不少限制,只有一部分专业可以参加国考和郡试,所以很大一部分的专科学院毕业生会流向工商业。

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医生。

他们都是完成国民教育、参加联考考入各医学院或军医学院的优秀人才。

他们毕业后需要参加尚书省考试院主持和监督,格物院医学所和枢密院联勤本部军医局联合组织的“医生资格考试”



一旦通过,军医成为副尉军官,普通医生成为特事官...

新政官制改革的点点滴滴,在赵似的脑海里闪过。

他非常体谅张叔夜、长孙墨离和吕颐浩的难处。

既要确保公平公正,又要有效率,把事情做好。

确实需要权衡利弊,考虑周全。

而在执行时,又需要有魄力,不能因为阻碍就停滞不前。

“你们的难处,朕能体谅。

彦猷,你说说外面那人的情况。”

徐徽言连忙答道:“陛下,闹事的名叫王文佳,江东苏州人士,成均大学国政学院毕业生,去年国考中试,今年研修期满,分郡时一心想着回江东郡。

臣听说他还花费了不少心思,托了不少关系。

只是分郡抽签,这是吏部的铁律,谁也不能免去...”

“王文佳抽到了云岭郡,当场嚎啕大哭,说什么家里有老父母在堂,需要奉养,不敢远离...

苦苦哀求吏部铨政司官员,不得其法后,便想了法子,用研修期间观政时发的腰牌,混入东华门...”

“刚才臣问过王文佳,他说抽签不公,吏部没有考虑他的苦衷...

所以他冒险来内阁,想向阁老或吕吏部陈情。”

“陈情?

他有什么脸陈情?

抽签都不公,那什么是公正的?

朕看啊,符合他心意的就是公正,不符合的就是不公,是舞弊!

他有困难和苦衷,去不了云岭,那别人就活该去?

他当官为的什么?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