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留在开封做顾问吧(1/2)
果然,在府门口,尚书省太宰蔡卞和新升迁的理蕃部左侍郎蔡攸,一身常服,戴着简王大帽,站在那里。
他们态度恭敬,如同哼哈二将一般站在中间那人的两边。
蔡京一眼就认出他来,当今官家赵似。
“臣见过官家。”
蔡京面带惊慌地说道。
这位官家行事天马行空,很难摸清套路。
这次来,有什么深意?
到了官家这种出口成宪的位置,做任何一件事,说任何一句话,都会被人反复琢磨,揣摩出其中的深意来。
“元长公,正旦将至,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要来,朕来给你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
按道理说,正旦过后再来才合适,但正旦到上元节,宫里宫外的宴席欢庆,脱不得身,还是敢在年前来吧。”
赵似一边在蔡京的引领下,往蔡府深处走着,一边随口说道。
以前没有这种规矩和风俗,不过蔡京不会出声反驳。
官家想这么做,那就是规矩;做得两三次,就会成为大宋的风俗。
到正堂坐定,蔡京让蔡绦领着蔡鞗和蔡脩来给赵似行礼问安。
“元长公,你家人丁兴旺啊。
好,好!”
赵似点了点头。
最小的七郎蔡脩才七八岁大,再看看蔡京,都六十六岁了。
虽然精神头很好,但年纪摆在那里,发须花白,皮肤皱巴发黑。
真是老当益壮啊。
“这是托官家的福。
而今太平盛世,四海宴清,老臣心与同喜,家中兴旺,与国同举。
国盛家才旺。”
蔡京的话,就是让人听着舒服。
话里的意思是恭维自己创建了大宋立朝以来罕有的盛世,所以才有他小家的兴旺。
国盛家才旺,这句话点题。
赵似笑了笑,指着蔡绦问道:“元长公,这是你家四郎?”
“正是。”
蔡京连忙应道。
“听说四郎是你家千里驹?”
“老臣对此子期望甚高。”
“嗯,做父亲的总是望子成才。”
赵似感叹了一句,又问道,“听说令郎年已十六,中学应该毕业了,有什么展望吗?”
“回官家的话,犬子想去报考狄襄武士官学院。
老夫又担心他吃苦,一时委决不下。”
蔡京一脸的犹豫未决。
站在一旁的蔡鞗和蔡脩,脸上闪过诧异。
爹爹,刚才好像是你替四哥做出的决定吧,要让他报考狄襄武士官学院。
但是两人什么都不敢说,只敢低着头, 听到这话,蔡卞深深地看了自己兄长一眼。
自己兄长,果真厉害,至少在揣摩君心方面,不输给自己。
加上行事果断狠辣,这次要不是官家帮自己,还真就叫兄长把自己给拉下马了。
赵似满脸欣慰地点了点头,“四郎有这份心思,那最好不过。
朕听说过,蔡府四郎,文武双全,不仅文采横溢,还在京畿中学体育竞技联赛里拿过奖牌。
进襄武士官学院好好学习,三年毕业后,说不定能赶上西征。”
蔡绦心头一震,有点明白父亲的意思。
说到这里,赵似转向蔡京,意味深长地说道:“要是元长公舍得,到时候就随军去西北走一遭,挣份军功回来。”
蔡京连忙答道:“为国尽忠,是臣等的本分。
四郎能随军西征,是他的福分,臣绝没有什么舍不舍得。”
蔡绦也垂手说道:“官家的切切勉励,学生牢记在心。
定当刻苦学习,不负君望。”
“好!”
赵似抚掌赞许道。
“元长公,听说你家五郎、七郎还在龙泉书院里读书?”
“臣准备开春将他们转去景灵学校。”
蔡京连忙答道。
“嗯,”
赵似不置可否,随即说起另外一件事,“景灵学校,这个名字不好听。
朕准备把景灵学校改名为文正学校,还是九年制。
征求过范季公,他满口答应。
既然文正公的后人不反对,那就定了。”
大宋的教育制度几经磨合改革,现在基本上定下来了。
小学五年,中学四年,均为国民教育。
大学和专科学院三到四年,属于高等教育。
成均、璧雍大学开始尝试高等教育进一步研修——读博士,分副博士和博士。
现在也不讲什么免费的义务教育——大宋现在是富足,但还也没到这个地步。
只是每年对各州县的小学和中学提供大量的补贴,学杂费、伙食费,尽可能地降低适龄儿童就读的难度。
同时从中学开始提供各种名目的奖学金——由各慈善机构募捐提供,能够保证成绩优秀的学生,心无旁鹫地读完四年中学,考入大学或者专科学院,成为大宋的精英。
《剑来》 官府在公办学校之外,鼓励私立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放开。
只是必须统一教学大纲和教材,所有的教师和教授必须在国考丙科中试,获得特事官资格。
至于教师和教授在私立和公办学校的待遇,肯定是有差异的,而且非常复杂。
一般情况下,公办学校“仕途”
有保证,初级、中级、高级、特级教师,以及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教授这些“同官阶职称”
,可以按部就班地评选上。
私立学校就没有这么多机会,但是薪水待遇要丰厚得多。
这就需要当事人自己考量权衡。
先在公办学校积累经验、选评职称,等经验和职称差不多时,可以跳槽去私立学校。
获得不菲的薪水,但“仕途”
基本上停滞——同官阶职称很难评上。
等到钱挣得差不多,再跳回公办学校,继续刷经验,忙职称...
公办私立来回横跳,官府并不禁止。
“朕看过元长公的一些文章,在学政方面很有见地。”
赵似缓缓地说道,“昨日,朕召见了礼部刘正夫和学政部的范致虚,提起过元长公的那几篇文章。
范致虚当即表示,希望能代表学政部延请元长公为学政顾问。”
蔡京目光闪烁,他不知道官家这么说,到底有什么用意。
自己因为“锄大弟”
行动失败,自请辞职,去了弘文院。
按理说当不再允许触及政务,怎么现在又提出延请自己当学政部顾问?
“范致虚说,担心蔡公不愿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