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千丈悬崖削半翠(一)(1/2)
回到东御书房,天色已经晚了。
看到等在那里的章惇、吕惠卿、孙路、刘韐、蔡卞和长孙墨离,赵似沉声问道:“河北民变,确定吗?”
“确定,河北布政司和兵备司联袂发了紧急文书,冀宁、晋宁两军,驻邯郸的左威卫, 都给军咨府发来的紧急通报。”
孙路答道。
“先放一放。”
赵似不容置疑地说道,“朕刚刚在朕实地考察过中牟县的政情。
前些日子朕悄悄去过陈留和咸平两县考察,加上这些日子整理收集的各县政情情况。
朕觉得有必要做一个总结。
先说说这个,不耽误,只是民变,又不是辽军南下。”
“首先是宣传的事情,普法宣传。
中牟、咸平、陈留,还有秦川、河东等郡的几个试点县,政改都进行得不错, 职责分明,各理其事。
亲民堂和风宪房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但问题是,还有许多百姓不知道这些新制的好处,依然受压榨...”
“宣教部门还要多下工夫,用贴近百姓生活的方式去宣教是最重要的。
这样百姓们才能听得懂。
其次,宣教不要一股脑儿什么灌输,那不是真正的教化引导,只是应付差事。
要会抓住几个关键点,告诉百姓们,有什么事该去找谁,就行了。
多的不要说,说了也记不住。”
“其次是县一级的政制,基本成形,只需要做些微调。
比如知县副手, 主簿可以去除,安排叁位县丞, 分管一摊。
最重要的是经过这些时间政改, 县城基本上问题不大, 关键是农村。”
“朕初步看了一下,各县处理的事务,各村各乡的占八成以上。
涉桉人员,尤其是受害者,九成以上是乡野百姓。
所以说,县一级的亲民治政,必须要深入到往农村延伸的阶段了。
一旦涉及到农村,诸位,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到政改,同时也是经改的深水区。”
赵似看了一圈聚精会神倾听的章惇等人,继续说道:“首先农村百姓占大宋百姓的大多数,只有安抚了他们,获得他们的拥护,才是长治久安的基础。”
“其次,田地赋税,在大宋岁入中占大头。
农村工作没有做好, 后果一是百姓们吃尽苦头,骂朕的娘!
二是田赋被大量隐瞒,进不了国库, 进了某些人的腰包。
这两者都是动摇国本的大祸事,马虎不得!”
说到这里,赵似语气变得十分凝重。
“诸公,朕不是开玩笑。
从秦末到前唐末年,从陈胜吴广到太平道,从十八路反王到黄巢,颠覆朝堂,埋藏王孙的,都是没有饭吃的农民!”
赵似停了一下,平缓心中的情绪。
“做好农村工作,是重中之重,也是尚书省、秘书省核心考虑的问题。
朕先抛砖引玉,提提朕的一些想法。”
“首先,利用这次抄没佛门道教的附产田地,分给诸多百姓的机会,成立农业合作社。
以前农民为什么容易被欺负,就是因为他们是一盘散沙。
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不欺负你欺负谁?
所以,必须把农民团结起来,只是捏成一个拳头,你再想欺负他们,至少得挨上几拳。”
“成立两科钱谷转贷行。
乡野山泽里的百姓们,难得入城一趟,更不知道找利息低、服务好的银行办商业信贷。
没关系,我们成立转贷行,请一群想赚钱的人去办这些事。”
“转贷行的人深入各乡各村,直接面向农民,在春秋两科提供小额钱财和粮谷的借贷。
而转贷行的资本哪里来,县州的银行借给它。
转贷行赚什么钱?
银行这里让一点利息,信贷的百姓们给点手续费,不就出来了吗?
比黑心肠、贪得无厌的牙人强。”
转贷行目前只是个中介机构,发展一段时间,要是合适,可以向农村信用社进步。
“王文成公(王安石)为何要设青苗法,朕为何要设合作社和转贷行?
就是因为农业生产的资金问题。
任何生产都需要投入,农业生产也不例外。
粮种、肥料、农具、耕牛...
投入大才有希望获得大丰收。
偏偏农业是靠天吃饭。
今天一场雨,明天一场旱,说没就没!
都快赶上出海泛舟的风险。”
“海商还有海商保险社,农作为什么没有保险?
因为海商风险大,获利也大。
农作风险大,偏偏获利低。
就算风调雨顺,竭精殚力,一亩地也只产那么点粮食...
要想让唯利是图的商人去投资农作,不可能也不现实。
他们只想买地,再租给别人种,这样才旱涝保收。
所以朝廷必须出面,以公权力为农作投入保驾护航...”
章惇等人越听越觉得津津有味,想不到上千年来,被无数先贤们翻来覆去“重视”
的农耕,还蕴藏着这么多、这么深的道理。
周围做记录的秘书郎,以及谭世绩带着的几位校书郎,越听眼睛越亮,脸上的崇拜之色也更加浓盛。
赵似讲了一大通后,长舒一口气,缓了缓说道:“朕把农作的大致本质说了一下,也提了几个建议。
你们也可以集思广益。
但是不要悬在空中凭空想象,要站在那些面朝土背朝天的农民们立场上想问题。
还有规范合作社、转贷行行为,确保农民、转贷行、银行各方利益的政令,尽早定出来,运作一段时间再制定为律法。”
喝了一口温茶,赵似等秘书郎做完记录,大家也缓了缓神,从刚才的议论讲述中脱离出来。
“好了,说说河北的事情。”
赵似开口道。
“喏!”
同知枢密院事兼军咨使孙路开始说起情况来。
“敦舆山乱民以六百多名厘清僧人为主,他们都是从附近十五座被裁并的释门刹院里厘清出来的。
这些人原本在刹院里,只是做做护院、收租等事务,穿着僧袍,理着光头,根本不是和尚,大多数也没有度牒,属于原来寺庙私自招编的。”
“其余五千多人,大多数是被没收的刹院名下田地的佃户。
这些人多半被欺骗、裹挟和欺骗,上了敦舆山。
带头的是六个人,大首领号称弥勒佛转世,二首领号称是文殊菩萨转世,叁四五六首领,号称是四大护法天王转世...”
“好家伙,这些人什么都敢冒充啊。
不过都敢造反了,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他们这么一号称,相信很多愚民,说不定还真信了。”
“陛下圣明,这些人打出旗号、开坛做法后,附近几县又跑去两千多愚民。”
“嗯,继续。”
“根据调查,这六个首领,其中四位原在河北禁军任职。
许公镇守河北,整饬禁军时被裁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