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十四章 功名不用渠路多(二)(1/2)

陈修听完宇文粹中的话后却陷入了沉思,他隐隐觉得新官制加新的教育制度体系里,是草蛇灰线,埋着官家的某种心思。

过了一会,李维还在左右为难时,陈修猛地抬起头。

“仲达先生,不才此前一直在关注新官制, 也翻阅过诸多报纸杂志,只是越看越迷糊。

今日听你刚才所言,茅塞顿开。

新官制一是增加为官的难度,二来可以通过编制来控制文官的数量,以达到避免冗员的弊端。

此外...”

陈修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把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此前考试,进士们都是一考成名, 一跃青云。

个个认为自己是凭才华和本事出人头地。

往往东华门唱名后, 持才傲物、狂妄自大。

即不体恤民情, 又不上惧天威,悖戾邀名...”

“官家亲手制定的新官制里,考试只是几道门槛...

层层选拔后,仕途还是如同攀爬高山,一阶阶向上走。

才华,只是其中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坚韧、能力和运气。

最后拔萃为高官者,无一不是千军万马中厮杀和打磨出来的佼佼者。

他们即知民情,又畏上威...”

“更重要的,他们是这个制度和体系选拔出来的,靠公忠体国升迁。

或许在他们心目中,这个制度和体系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绝不像此前的进士,师门以及所学的经义才是最重要的。”

听完陈修的这番话,不仅李维, 就连张康国和宇文粹中都为之惊叹。

宇文粹中是禹谟、彝伦馆培养出来的新官僚的佼佼者和代表, 从陈修的话里,他听出了一种天赋。

他们这些在禹谟、彝伦馆研修的人, 有老师们引导和教诲,才明悟到这些道理。

想不到陈修只是靠着个人的学习,自己稍加点拨,居然想通此间的道理。

确实天赋异禀。

“道之啊,你果真是天资聪慧之人。

回去后我一定向老师举荐你。

现在是新官制始行之际,也是我们最好的机会。”

张康国对陈修说道:“道之,还不快快谢过仲达先生。”

陈修迟疑地问道:“仲达先生,请问贵师是哪位大才?”

“我师就是原提点永兴军刑狱的希直公(常安民)。

他原籍邛州临邛,与在下同属蜀人。

他幼年跟随父辈移居开封。”

陈修和李维一听,大吃一惊。

陈修迫切地追问道,“希直公,可是那位十四岁入太学,熙宁年间中进士。

好论时政,切中弊端。

曾论熙丰或元祐为非者都有片面,当实事求是,以实效为准绳,为新旧党不喜的希直公。”

“没错,就是他!”

宇文粹中笑着答道。

“后闻希直公指斥章相、蔡计部, 奋笔写下传世名言‘今日之患,莫大于士不知耻’,进而遭到闲置?”

“是的。

绍圣二年,常师被贬斥监滁州酒税。

元符初年,常师又被远斥为温州通判。

元符二年,因同知枢密院事安公上书说情,被召回开封,安置大理寺。

官家时在简王潜邸,奉哲宗皇帝诏命,判秘书省。

遍求精通律法刑狱之才。

安公举荐了常师。

召对长谈后,官家延请入秘书省。”

“后西北起走私资敌、杀良冒功的大案,官家奉诏宣慰,先一步表常师为提点永兴军刑狱。

后来这些大案,都是在常师手里一一结案。

公正严谨,官家和时人皆叹服。

官家即位后,原本想起用常师为法部尚书,然常师与章相有隙,坚决推辞。”

“所以官家把常师转入大理寺,还托付以编撰《六部法典》之重任。”

听完宇文粹中的介绍,陈修满脸的向往和犹豫。

我的理想是拜在季升先生(苏携)门下,现在又来了一位希直先生,听上去也挺有前途的。

只是我的初衷不改,不想再改换门庭。

李维在旁边皱着眉头问道:“仲达先生,听你说希直公与章相有隙,拒绝了法部尚书一职。

可是此前又听你介绍,希直公还是尚书省咨议局首席律法咨议官?”

宇文粹中哈哈一笑,“常师不愿为章相部属,也不愿以私废公。

故而兼任律法咨议官,以顾问身份助尚书省遵法守度。”

“原来如此。”

看着点头的李维,陈修眼睛一亮。

自己的好友不喜格物之学,但目前的形势是再抱着经义理学已经没有前途。

不如改学律法,能够主持公道、守正黜奸,也不算背弃当初的理念。

自己拜在季升先生门下,李存真拜在希直公门下,两全其美。

席间,陈修趁着李维出去茅厕,也跟着出去,然后把好友拉到一边,谈了自己的想法。

李维心里涌起一阵感动,愿意这般为自己置身处地着想的朋友,真的没有白白结交啊。

而且改学律法,他心里也是非常愿意,起码比改行去学格物之学要强多了吧。

只是他担心两点,宇文粹中愿不愿意举荐,希直公愿不愿意收?

陈修一席话打消了他的顾虑。

“存真兄,你过滤了。

你想啊,现在是百废待兴之际,甚至可以说是改天换地大变之局。

所有人都在笼络人脉、积蓄力量。

听仲达先生刚才所言,希直公在律法方面有开宗立派的可能。

此等人物,当然是希望收聚更多的人才入门下,发扬光大。”

“说到人才,我们这些在各州州试中脱颖而出,被选出来参加礼部省试的士子,你说算不算人才?”

听到这里,李维哈哈一笑,也不自谦了。

“没错,吾等这些贡士,都算是各地的一时俊杰。”

“这就对了。

存真兄智敏好学,我们这帮在白马寺借住的贡士们是有目共睹的。

莫非存真兄对自己没有信心?”

听了陈修的话,李维的脸也慢慢变得坚毅起来。

是啊,今天这是天赐的机缘,要是不把握住,可能会后悔一辈子。

“道之兄,谢谢你!”

李维诚恳地说道。

人家这是把属于自己的机会让给了他。

“存真兄,不必这么客气。

待会我们要如此这般...

然后让仲达先生向希直公举荐你。

现在正是最好的机会。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