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630章 劝关羽(2/2)

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韩信给亭长当门客,因为冷遇就弃之而去。

君不以国士待我,我自然弃君而去。

而给韩信饭吃的漂母,听韩信说要报答她,反过来还要斥责韩信的原因,也是这个。

因为不管是韩信本身也好,漂母也好,都认为韩信是“士”

,这样的人,就应该是为主君效力,成就功业的,漂母给韩信饭吃,也没指望他报答,就只是不想看到一个“士”

沦落到这个地步,韩信提报答,反而是在侮辱漂母。

用这样的观念去推理韩信为什么宁愿受胯下之辱,就可以解释了。

首先,给韩信胯下之辱的人,是屠中少年太史公用词还是真的挺委婉的,说白了,就是一个屠户家的孩子,在这个时代的阶级体系里,属于是连平民都不如的贱业之子,更别说是“士”

了。

也就是说,如果韩信真的拔剑把人杀了,他就是把自己的身份拉低到跟屠户之子一个档次,这是自甘堕落,不符合“士”

的价值标准。

其次,韩信始终是认为自己是有大才能的人,将来是要报效主君,建功立业的人物。

他如果真的杀了屠中少年,那么等待他的,不是被衙役逮捕判刑,就是得隐姓埋名,亡命天涯.

这对于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士”

来说,同样是不可接受的。

那年月,哪怕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陈胜和吴广,那也是出身清白人家,没有哪个人是杀人犯的。

基于以上的原因,韩信选择了忍受胯下之辱,也就非常正常了。

而徐庶在这里之所以要用韩信的例子来劝告关羽,其实目的也很简单——你关羽得想想,你是什么身份,你应该做和你身份相匹配的事情。

堂堂一国大将军,你的一举一动,皆身系国家安危。

跟张辽去单挑,就好比是韩信面对屠中少年那样,杀了他不过是血气之勇而已,而你真正的责任,是跟韩信那样,带领大家横扫六合,助大汉天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到底是你的名声和面子重要,还是光复大汉的责任重要!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