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14章 别开生面的总决赛(2/3)

双方考虑30分钟,参赛队员拧动上劲,在10秒倒计时的时候,放下各自武将。

典韦踩着松软细砂,大步流星,七步之后,射出一支短戟。

董卓哈哈大笑着,龙行虎步,转身释放第一个技能:酒池肉林,旋转着前进。

短戟打在董卓肩膀,董卓动作随之一顿,踉踉跄跄一头撞在典韦腰部。

典韦失去重心,向左侧跑去,就在即将倒地的时候,第二个技能触发,戟战八方,然后左手刚好触碰到场地边缘的木板,调整了平衡,也完成转向,反追董卓。

董卓在原地浪费了第二个技能,当典韦冲过来,双方同时触发第三个武将计。

典韦-血战至死VS董卓-礼乐崩坏!

前者丢掉战戟,发条动力达到输出极限。

后者小短腿下蹲,直接跳了起来。

然后,典韦被董卓一屁股骑在脸上。

‘哈哈哈,美人,本相国来啦!

’ 主持人连忙掐断少儿不宜的转播画面:“第一论,倭岛胜出,董卓留场,只可上紧发条,不准补充武将计需要的任何部件,北美队继续出将。”

“北美确定第二轮将领:无双猛张飞。”

场外。

转播画面以慢镜头的方式,呈现给广场观众和世界各地的机械爱好者。

“我有个疑惑,咱们玩的是同一款玩具吗?”

“怎么感觉跟遥控似的?”

“本以为积分赛,就已经让人大开眼界,万万没想到,小小的发条玩具,竟然玩出了电动版本才有的效果。”

“废话,你不看有多少人在计算轨迹和出招时间,尤其还要计算对方武将什么时候触发武将计。”

“我的天,你们快看珐國和德国的比赛,关羽和孙坚竟然在过招。”

“卧槽!”

慢放的画面中。

珐國队的关羽,挥舞青龙偃月,德国队的孙坚,挥舞家传古锭刀。

双方互砍,借势转身,一个下劈,一个上撩,武器碰撞之后,再转身,刀杆碰刀杆,继续转身…… 两个发条动力的机械玩具,打着转儿,轮番出招。

直到关羽因为刀太沉,率先耗尽动力,被孙坚最后一刀,绊倒在地。

“我决定了,以后打死不买格斗版,只买盛典级和装配式,这压根不是咱玩得东西。”

“我想知道,这得用多大的算力,才能推演到最后一步?”

“悄悄告诉你,参赛队伍全都动用了超算。”

“……”

“莫灰心,下一代是电动版,咱们都能过招。”

“你想多了,下一届世界冠军赛,怕不是玩成武打片。”

在议论纷纷中,八强决出四强。

珐國队被徳國队淘汰。

北美队被倭岛队淘汰。

芬兰被东道主-华夏淘汰。

英格兰被以色队淘汰。

旋即,半决赛与季军争夺赛,转移到魔都-东方明珠。

徳國队VS以色队。

华夏队VS倭岛队。

??

VS??

诡异的抽签结果,令人想起了二战。

………… 航空港指挥中心。

徐飞坐在指挥官宝座中,透过拥有雷达后,分辨率提升到精致级别的小地图,观看完所有比赛,忍不住找来几套无双版武将。

实验许久,无奈放弃。

“本厂长,终究是个凡人。”

第一代机械三国,由他徒手完成,之后唐默改进外观,工程师改良传动结构,但整体尚未脱离普通发条玩具的范畴。

第二代机械三国,则由工程师自主设计,加入了武将技玩法,唐默只负责外观。

相比一代机令人诟病的‘谁帅谁菜’,二代机受武将计影响,加上场地、气候等因素,完全没了‘平衡与否’的说法。

可以说,二代机的玩法,没有上限。

而如此比赛,也就激发了玩家对‘过招’的渴望,有利于三代机-电动版机械三国的销售。

毕竟绝大多数人做不出‘过招’,内心里却希望自己做出来,如果现在有个电动版…… 那还不得炫起来?

“果然,攀比之心,才是赚大钱的第一要素。”

徐飞想到那些宁可多花20万红钞,也要买小红旗换牌车-TEP的客户群体,“感谢老板们!”

随后,批了三代机的生产计划。

三代机由基础动作和专属动作构成。

基础动作采用遥控坦克的控制芯片,估价2000红钞。

专属动作采用恐怖机器人的控制芯片,再外挂四个电路板,构成五个武将计,估价1500红钞。

外壳估价30红钞,驱动总成估价1500红钞,按照关节安置的65个微型电机,估价1755红钞…… 算上电费、人工等等,出厂价至少1万红钞。

由于芯片属于拆卸,生产一套三代机所获得的能量,远远比不上电子产品。

因此,先投产2套三代机,吕布、赵云。

徐飞搞定工作,起身环顾一圈空指部自带的五十多台电脑,以及忙碌的科研人员。

基洛夫飞艇拥有‘改装’特性。

按照摸索出来的经验。

带有‘改装’特性的基地单位,比如犀牛战车,可以容纳一次科技升级,移植一套灰熊战车的电气化设备,然后改装特性消失。

如果没有改装特性的基地单位,比如灰熊战车,强行提升或改良内部结构,该单位被基地认定为损坏,性能大减,失去科技支持,变得与现实产物没什么区别。

目前,工程师和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对基洛夫飞艇,进行一次科技提升。

基洛夫飞艇的缺点,无非是体型庞大,属于空中活靶子。

因此它只能用于运输。

但基洛夫飞艇却可以突破大气压限制,借助推进装置,飞到3万米高空。

如果消耗改装特性,给基洛夫飞艇来个‘隐身’科技,战机打不到,导弹无法锁定,这玩意还不得秒天秒地秒母星?

当然,母星不存在隐身科技,所谓的隐身,是通过更改飞行器外壳,折射雷达波,再涂抹吸波材料,吸收无法折射的雷达波,达到躲避雷达探测的目的。

如果是飞机,更改外壳,势必影响整体性能。

但基洛夫飞艇的外壳,自家想怎么改就怎么改,丝毫不影响基于空气密度产生的浮力。

为此,徐飞让雷蒙的爱犬,把B-2舔了一遍。

以军犬移动产生的3D坐标,推算B-2的外壳弧度,自家也就掌握了B-2的外壳设计原理。

至于雷蒙怎么想…… 估计怀疑狗疯了。

但狗是他的亲兄弟,不舍得打,不舍得骂,舔一遍B-2也没啥。

而自家之前挖来那么多的科研人员,有了原理,如果做不出隐身结构…… 徐厂长发飙,可不是闹着玩的。

搞出隐身机构后,再借助基础生产线,不断组合各类原材料,然后通过基础生产线自带的电脑观察特性,想得到吸波材料并不难。

如果工程师和实验室,借助空指部-制造厂,对第5艘基洛夫完成改装。

这艘飞艇不对外公布,直接运载5座雷达模块,飞上3万米高空,然后凭借50公里半径,对接地面雷达,构成空间网络。

这似乎没什么用处。

但地面:1、2、3、4、5、6、7。

如果传递信息,需要1→2→3→4…… 距离越长,延迟越大。

而有了基洛夫飞艇雷达后,将其设为:N。

1→N→5 3→N→9 11→N→99?

今后无需一层层传递,即可完成雷达波交换。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