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高端的面点往往只需要简单的配料(2/2)
做千层油糕用的是半开面,所以要让面团稍稍饧发一下。
“这是面筋中的蜂窝状小孔,将水分吸收了,千层油糕好吃的原因,也是因为含水量比较高。”
林旭点了点头: 整个蒸制过程比较长,差不多需要四十分钟。
“青红丝是咋做的啊?
这玩意儿对人体有害处吗?”
“行啊,我最近闲着没事研究了一下俄餐的做法,等会儿做一道红烩牛肉给两位老前辈尝尝,帮我挑挑毛病。”
“用的都是天然色素,对人体没任何害处。”
为了防止以后系统在蹦出什么西餐之类的任务,林旭决定先把红烩牛肉这道菜亮出来,给大家一个咱会做西餐的印象。
不愧是国宴大师,居然还保留着用老面的传统。
什么?
青红丝?
林旭对这个印象倒是很深刻,小时候吃的五仁月饼中会加一些,当时总觉得是不好东西,还会特意挑出来。
邱耀祖将面团的筋性完全摔打出来,然后放在岛台上静置饧发。
靠,那我小时候白费尽心机的从月饼里挑青红丝了?
把面片叠好,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轻轻压一遍,这既能把里面的肥肉丁碾碎,同时也能防止面片脱层。
这是千层油糕的标准层数。
趁着这个时候,将面团用擀面杖擀开。
别说,林旭还真没听说过这道菜。
“不难,猪板油去掉筋膜,切成小丁用绵白糖泡着就行。”
林旭笑了笑: “我这就是瞎学瞎捉摸,不会那么目中无人的。”
林旭觉得此时的自己就是马科长附体。
这就是白案师傅的功底,也是淮扬菜厨师引以为傲的烹饪手段。
林旭说道: 他拿着罐子看了看里面的青红丝: “赶明儿我也做点,给家里的老人尝尝,肯定很受欢迎。”
邱耀祖笑了笑: 林旭好奇的问道: “当年教您做千层油糕的,不会就是邱伯吧?”
林旭感慨一声: “也不知道发明这道点心的人是怎么琢磨出来的,含水量百分之九十的面团,想想就吓人。”
当年的莫斯科餐厅给无数京城人留下了深刻回忆,尤其是那些老三届年代的人,对老莫完全不陌生,甚至一度成为了他们吃西餐的唯一选择。
船鸭是什么暂且不提,光这个母油就把人的好奇心给完全勾起来了。
原来如此啊。
而且薄厚、宽窄方面都不好把控,一不小心面团就会粘在案板和擀面杖上。
1983年中餐烹饪圈神仙大战时,淮扬菜大师董德安就凭借这一技法,成功做出了色香味俱全的千层油糕,技惊四座,最终荣获全国最佳点心师。
而且绵白糖融化快,腌渍效果更好,白砂糖融化慢,估计一星期才能将板油丁彻底腌透。
邱耀祖笑了笑说道: “做千层油糕其实很简单,普通的中筋面就行,不过想要做好,得提前一星期准备配料,这样做出来的油糕才好吃润泽。”
说完他问了一句: “小旭你吃月饼时是不是也故意把青红丝挑出来扔掉的?”
林旭说道: 而且青红丝看起来跟人工添加剂合成的一样,难道这玩意儿也是天然做出的?
林旭愣了愣,这才问道: 但不能发太过,大概松弛个十分钟,让里面的酵母菌生长一会儿就行了。
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
用手将这些老面揉搓一下放进面粉扒出来的面窝中,加入温水,先用水将老面彻底揉碎,接着一点点将面粉和水揉成面絮。
趁着这个时间,邱耀祖看着林旭问道: 把面粉一点点往中间的窝里推,让面粉和水逐渐混合,成为一个非常湿润非常软的面团,软得像是洗面筋时在水里洗了两遍一样。
好的千层油糕六十四层,厚度一寸左右,油脂丰盈,口感润泽,香甜清雅,妙不可言。
配料准备妥当,邱耀祖就正式开始做了。
那次烹饪比赛,是中餐史上的高峰,上场参赛的全都是各地名动一时的大师,不少人甚至已经达到了青史留名的地步,堪称中餐史上的“众神之战”
。
一边撒还一边提醒林旭: “撒糖并没有太讲究,白砂糖和绵白糖都行,但相对来说,用绵白糖的口感更润一些,而白砂糖,口感稍稍有些干。”
“这是半开面,蒸的时候会稍稍膨胀一些,所以擀的时候要留出涨发的余地,免得蒸出来太厚,没法一口吃下去,那就太厚了,是扣分项。”
他将中央岛台洗了一下,准备直接在上面操作: “做别的可以用案板,但千层油糕要是用案板制作,清洗起来会超级麻烦。”
邱耀祖将面片擀一下,做成不到一寸厚的正方形: 这么说起来,应该叫酱油煨鸭才对吧?
不过既然邱耀祖要做,林旭自然不会拒绝,毕竟这么好的学习机会,他可不想错过。
邱耀祖这会儿兴致很高,重新洗手后,便拿着鸭子开始收拾,准备制作。
做完高端白案做高端红案,淮扬菜的师傅们,可真是魔武双修的典范啊!
———————— 本章5000字,求月票啊兄弟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