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五百六三章、金钱攻势(2/2)

而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能一步步走到今天,确实多亏了他有一个好姑夫,别人提升晋级至少也要干上几年十几年,还需要付出常人所很难付出的心智甚至鲜血,一步一个台阶,办公室科员、副科长、科长、副主任,主任什么的,他则一步到位。

他正是跟着原先的县委书记一起到了市政府,然后升迁到办公室主任这一职务的,随后又争取到下派到悬圃县当县长,从此以后自然是一发而不可收,后来王国清书记被肖子鑫的举报挑下马,直接提前当上了悬圃县的真正老大。

然后不久又提拔到银山市委当书记,主管一切,职务与级别上也提高了半格。

直到长角市长一走,他迅速回到市里,成为新一任的长角市长,市委原书记一走,他立刻从市长摇身一变成为市委书记。

多么一帆风顺的仕途,然而也只有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其中的酸甜苦辣与不易之论!

这样的人,其实是个有故事的人,只是他原先爱好文学,后来在官场上泡久了,对于文学之类反而越来越淡漠了,没用的,屁扯扯的所谓文学。

在天朝,文学是神马东西呢?

当高书记第一次坐在副书记的位置上,宽大锃亮的老板台取代了轿车里面狭小的空间时,他今后的方向早已在心中确定,再非吃穿那些低层次的考虑了。

他明白,象他这种没有多少文化但有背景的人,只有镀金,屁股底下这把交椅才可能坐得更稳,也才能“更上一层楼”



三年前,高书记内心的宏图得以付诸实施,带职进入省委党校学习。

紧接着又被选拔进入中央党校青年干部进修班学习,从而从另一个层次在组织上保证了他未来的官场会更加顺畅。

知识的拓展与眼界的开阔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长进,但唤醒并诱发了一种可怕的恶性膨胀。

这一点,恐怕不仅仅是高文泰书记,任何一个人都会如此的。

体制,决定了这一切,这样一些奇特的“人”



事实上,他已经算是好的了,至少还为了老不信们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同时,即使是收钱,也跟肖子鑫差不多,说起来,肖子鑫还是耳濡目染跟他学会的呢——就是一般人的钱再好,再多,只要有一条:不可靠,或者不是绝对可靠的人介绍来的,再或者此人背景不清,容易坏事,那么,他们就能够让自己绝不收下这钱,不管它是几十万,还是几百万。

这也的确保证了他一直以来除了工作的一些失误,经济和女人问题上,没有任何被举报的后顾之忧。

毕业后,学历已经从原先的高中一下子跃升为“研究生”

,呵呵,神奇的国度,不过此“研究生”

非彼“研究生”

,他自己有时候都感到好笑…… 一回到市里高书记就开始物色、培植自己的亲信。

他认为,从上到下,方方面面,不建立起一个为已所用的“关系网”

,就难以实现自己更加远大的目标!

当悬圃县的县委书记时,高文泰其实已变成他踌躇满志的希望和自己向更高层次跨越的基石,他的心情也远非当初刚刚为书记开车时的满足可比。

不可否认,肖子鑫的官场仕途与他有绝对的重大关系,反过来,肖子鑫的那支聪明能干的笔杆子也的确在许许多多方面,不断地帮助他跨越官场上的一个又一个障碍。

自从毕业回来以后,高书记越来越不满足,不如意,事事处处要把自己摆在一个奢侈的位置上,什么也要同那些主要领导比、跟大款比,什么也要压人一头,当时他的位置是“最后一位副书记”

,但事实上却不尽人意。

为了尽快达到这一目的,他知道光凭自己眼下这个“副”

字是很难实现的,必须上边既有人替他说话,左右又有一帮“铁哥们”

捧场帮忙才行,前者自不必说,后者则需要自己尽快网罗。

他相中的第一个“人选”

,就是刘昌盛。

刘昌盛,六十年代后期出生的南下老干部家庭子女,毕业于早年的省银行专科学校,敢想敢干,与他的相貌很相称。

他心机很多,精明能干,不仅工作能力强,更吸引高书记的是他“人缘”

颇佳,身边有一帮“小兄弟”



依仗工作成绩突出,书记赏识,近几年来昌盛越来越为所欲为,有肆无恐,经常带着财政局长黄北京等一帮“小兄弟”

出入各种消费娱乐场所,混迹于酒、歌舞厅甚至“洗头房”

等等,与当地老板、外来富商、冒险者、走私分子、猎艳者之流及各种“黑道”

人物都有交往,真正打成了一片,消费之大,手头之阔绰,令人咂舌。

有些费用竟直接从办公的特殊经费中支出。

为了拉拢昌盛书记,让他成为“自己人”

,当时主管政法的高书记对他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甚至有意放纵。

后来,高书记当上了一把手老大,政法委书记才交给昌盛书记。

各种各样的条子到了他那里,一路绿灯。

各种尖锐批评和反映,到了他那里就烟消云散。

更何况高书记是市委常委,昌盛书记也是常委,二人举重若轻。

投桃报李,昌盛书记自然而然就成了高书记的人。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