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二百一九章、官场密码上(2/2)

这个问题,太过突然,肖子鑫也从来没有想过。

不过,以他的聪明才智,略微一想,也便释然了…… “这个,不以解释,中国这样一个从封建社会过来的社会,官场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一门专门的学问哈。”

的确。

肖子鑫心里知道,中国的“民官比”

到底有多大?

“26个百姓一个官”

是当时全国最流行的说法。

实际上,在这个数字得出的过程中,“官”

就是过去所谓的“国家干部”

以及“吃财政饭的”

、“吃皇粮的”

混为一谈,“官”

的外延实际上是在被不断地扩大再扩大…… 最终算出了一个“4572万”

的耸人听闻的庞大数字。

要还事物的本来面貌,肖子鑫想想也基本能够明白,其中的关键是要弄清中国“吃财政饭的”

和“吃皇粮的”

“国家干部”

究竟有多少?

包括哪几类人?

“国家干部”

中有多少人是“官”

,多少人并不是“官”



按照中国官方惯用的“说法”

,“吃财政饭的”

和“吃皇粮的”

实际上指的是所谓“国家干部”

,而“国家干部”

基本上可以分为“行政编制”

和“事业编制”

两部分。

一是属于“行政编制”

的国家干部是公务员;二是属于“事业编制”

的国家干部大多在各类事业单位工作,但也有一部分实际上在政府机关上班。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xxxx年)中的数字,在党政机关中具有“国有”

身份的人数约为1000——1100万,其中公务员有500——600万,实际上另外还有500——600万人,这些人则属于“事业编制”

…… 这些人,他们都可以称得上是“官”



因为,中国的“官”

,官方语言是一套,而老不信们的民间说法又是一套,说法不一,不仅仅是“公务员”

,目前大量的以“事业单位”

的名义存在并且正在“实施行政许可”

的“准行政机构”

(事实上也是“权力部门”

)的工作人员,都应当被看作是“官”



从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说明问题:与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前比,公务员从800万减少到500——600万人,事业单位职工则从2500万上升为3000万人,“吃财政饭的”

和“吃皇粮的”

“国家干部”

总数从3300万上升到3600万。

这个很简单,事业单位职工人数上升的原因,一是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有一大批原来的党政机关公务员被“充实”

到事业单位,其身份也从“行政编制”

转为“事业编制”

;二是为了适应政府职能的改变,政府机关中增加的“自收自支”

的“事业编制”

的机构和人员。

问题的要害并不在于政府工作人员的总量太多,而是“官多兵少”

,以小小的悬圃县为例,就可以看出其中的一些端倪:包括肖子鑫这样的人在内当领导的人太多,做具体事情的人太少。

尤其在人员精简之后,差不多80——90%的人都有了“官位”



呵呵,公务员或国家干部的多少对政治体制改革并不是一种重要的,甚至是一个很不重要的影响因素。

重要的是要把政府的社会定位,包括角色和任务分清了,再来考虑用多少人的问题。

党政机关也好,事业单位也好;行政编制也好,事业编制也好,该精简的精简,该增加的增加。

而事实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