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1/2)
汝河之上,80余艘大小各异的民船相继升起船帆,借着黄昏劲吹的西北风,顺流东下,很快地便消失在我的视线之外。
只要风向没有变化,经汝水至淮水,这一路下去都是顺风顺水,不消三天,大哥和二哥他们应该就可以到达寿春。
大哥、二哥的安然离去,让我心头的一块大石终于放下了…… “将军,我们也该起程了!”
一旁的赵云提醒我道。
除了随大哥、二哥搭乘船只走水路的3000士卒外,还有4000多士卒就只能跟随我经陆路返回寿春。
“恩!”
我收回了凝望的目光,翻身跨骑上乌骓,昂声喝道:”
出发!”
………………………………………………………………… 大半个时辰后,已过戍时,天色全然昏黑下来。
入夜的西北风吹得更为强劲,四野瘦骨嶙峋的树枝上传来阵阵“挲挲”
声。
无数曹军士兵手持火把,宛如一条“火光”
长龙盘踞在汝河北岸。
曹操在“虎豹骑”
的护卫下,驻马在河岸边,静静地望着风疾浪滚的汝河,沉思不语。
“丞相!”
徐晃策马来到曹操跟前,拱手禀报道:“末将已命人遍寻汝河北岸10里左右范围,但未能找到一艘船只。
据附近百姓所说,所有船只在今日下午便已尽数被刘备军征调一空。”
下午便已将船只征调一空?!!!!
曹操听罢,眉头微皱。
张飞行事竟然如此周密,一早便已将退路安排好,并且还断绝了被追击的可能。
胆大心细、智勇兼备,似这般人才不能为自己所用,真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啊!
不知道今日放张飞离开会不会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从目前的情形看来,继续追击刘备军已经不可能了,眼前宽度超过10丈的汝河就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
“……哎……!”
曹操怅然一声长叹后,沉声说道:“传令,收兵。
进驻汝南!”
………………………………………………… 建安六年正月二十八日。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到寿春城西城楼时,巡守了城池整整一夜的魏延长长地出了口气——危险的夜晚终于又过去了!
通晓兵法的魏延深知,像寿春这样的坚城,只要有相当的兵力的驻守,想要通过强攻夺取,没有5倍乃至10倍以上的兵力根本是做不到的,因此在戒备森严的白天,遭袭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但在夜晚就完全不同了,通常在子夜时分,人最容易感到疲乏,警觉性也会降到最低,敌人最有可能利用这样的机会偷袭城池。
为了避免守城士卒有所懈怠,魏延在每天夜里都会在四门不时巡视。
不知道将军什么时候能够从汝南回来,这样的日子真不是人过的!
真他娘的累,该换叔至那小子来巡防城池了!
魏延舒展了一下腰身,正准备走下城楼。
“校……尉大人,有情况!”
一名士卒大声喊道。
“什么?”
魏延眼中精光一闪,疲态尽扫,急赶几步来到城楼外侧,顺着士卒所指方向举目望去——大约1500步远处,依稀能够看到确有一支人马正朝寿春城的方向缓慢地接近过来,但距离过远,具体情况还看不清楚。
“鸣号示警,通告四门戒备。
未得我令,不得擅开城门,擅放吊桥,违令者斩!”
“命东、南、北门守军速向我通报情况!”
“传我军令,调集1000人马来西门加强防守!
“ “快去请徐参军和陈校尉到西城楼来!”
转眼之间,魏延迅速而果断地下达了数道命令,7、8名士兵领命离去。
不多时,徐庶和陈到两人便急赶到西城楼。
“魏校尉,军情如何?”
徐庶一上到城楼,立即沉声问道 “参军,我已通令四门戒备,不得擅开城门。
适才其余三门已经传回消息,都没有发现情况。
所以目前只在西城方向发现了不明身份的人马正在缓慢靠近城池,人数应该不超过千人,由于距离还较远,还未能确认到底是何方军马。
但我已调动了1000人马过来加强防守。”
此时寿春军务是由徐庶总掌,所以魏延暂时也算是徐庶的下属。
见徐庶相询,魏延丝毫不敢怠慢地回道。
“做的好!”
徐庶点头赞道。
“校尉大人,那好象是我们的人马!”
被魏延安排在城边了望的一名眼力较好的士兵叫了起来。
“我们的人马?
有没有看清楚!”
徐庶疑惑地问道。
“禀参军,小人没有看错,看他们所穿甲衣的确是自己人。”
“难道是将军从汝南回来了?”
陈到拧眉猜测道。
“不大可能!”
徐庶沉声说道,“将军从出兵之日到现在不过才4天时间,就算行军速度再快,救援再怎么顺利也不可能在今天就能回来。”
“会不会是主公已经突围出来,在半路遇到了将军,所以就一起回来了!”
陈到略一思索,说道。
“这怎么可能?”
魏延摇了摇头,迅速地反驳道:“要是这样,怎么会只剩下不到千人?
由将军亲自统帅‘虎’、‘熊’、‘风’三营出征,怎么也不会败成这样吧?”
魏延显得信心十足。
“不必乱测,再等片刻不就知道了吗?”
徐庶沉着地说道。
大半盏茶的工夫后,那队人马才缓慢地来到离城门两百步远处。
城上的徐庶等人已看清城外队伍的情形——果然,那些人穿的都是刘备军的甲衣,但一个个都衣衫不整,头发蓬乱,有些人还扎着染血的布条,明显是身上带伤,当先的两员将领盔外甲斜,垂头丧气,各骑着一匹步履蹒跚地战马。
总人数约在600人上下。
“恩?
城外领军的两个人好象是范疆和张达!”
魏延略带疑惑地说道。
“没错,是他们!”
陈到也看清楚了。
“范疆、张达是什么人?”
徐庶对汝南刘备军的情况并很不清楚,遂出声问道。
“他们两人跟我和文长一样,也是军中校尉。
不过他们一直都随主公驻守在汝南,所以参军不认识他们!”
陈到向徐庶解释道。
“看他们的样子,好象是从汝南败退过来的!”
徐庶眉头微皱,略一思索,旋即说道:“先别开启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