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1/2)

正月十七日正午时分,简雍一行50余人赶到了寿春城下。

闻听这一消息,我立即率徐庶、林豹、林雪等人到城门口迎接简雍。

“宪和,辛苦了。

劳你赶了这么远的路!”

简雍正是大哥应我的要求派遣过来,助我打理寿春郡政务的。

这些日,郡中政务虽然已被徐庶整顿的井井有条,但是,我不想把徐庶的才能“浪费”

在政务之上。

徐庶最为擅长的是军略奇谋,而我军最为缺乏的也是这样的人才。

相形之下,政务方面,无论是孙乾、简雍、陈震还是糜竺都是可堪重用的人才。

现在简雍来到寿春主持政务,我便可以把徐庶“解放”

出来,专心筹谋军略。

连续赶路之后,简雍满面风尘,疲态尽现,但精神还算不错,躬身向我行了一礼后,微笑说道:“拜见三将军!

近月不见,三将军威名更盛,已令简雍有如雷贯耳之感了!

呵呵……”

“哈哈哈……宪和,多日不见,初一见面你便取笑于我。

看来今晚要罚你三大杯!

哈哈……”

我大笑着说道。

简雍是个相当风趣幽默的人,与他谈话会令你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当日在汝南时,闲暇之余,我便常与简雍饮酒饮茶叙话,彼此关系非常融洽。

简雍故意苦起脸来说道:“如此说来,简雍只有认罚了!

哈哈哈……”

说罢自己忍不住大笑起来。

忽然间,简雍留意到站立在我身后的徐庶,讶然对我问道:“三将军,不知这位相貌不凡的先生是谁?

可否为我引见一番?”

我转身招呼徐庶上前,为他二人相互引见,“宪和,这位是颖川名士徐庶徐元直,元直乃世之奇才。

前些日我机缘巧合得遇元直,费尽唇舌才延请到元直为大哥效力!”

简雍见我如此推崇徐庶,不敢怠慢先行屈身行了一礼。

徐庶急忙上前将简雍扶起。

“元直,这位先生乃是豫州牧治中简雍简宪和。

宪和与我兄长乃是同乡,自幼饱读诗书,大才是也!

你二人日后要多亲近亲近!”

“见过简治中,徐庶有礼!”

“徐先生不必客气!”

“宪和,元直,大家不必如此客套,日后便是一家人。

走,先回府再说!”

我一手拉着简雍,一手拉着徐庶,往郡守府方向走去。

……………………………………… 寿春郡守府,议事厅 我将简雍带来的大哥亲笔书信看了两遍后,轻轻将绢书放在身前的几案上,低头微闭双目,心中汹涌澎湃,难以平复。

大哥的书信话语不多,只是告诉我——他和二哥在汝南一切安好,并告诫我一定要注意冷暖寒凉,保重身体。

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浓郁的手足兄弟之情。

我强忍着无比翻腾激动的心情,微笑着问简雍道:“宪和,你临行前,我二哥交代了什么没有?”

简雍点头说道:“关将军只让我为三将军带来14个字——‘我很好,大哥也很好!

保重!

早些回来!

’”

是二哥的说话风格——话语不多,但内中蕴涵了他那内敛的深厚感情!

“宪和,我离开这些日子,汝南的情况如何?”

“恩,一切安好!

这些日,郡中收拢了一批流民,由公佑安排,分与了他们荒芜的田地和一些农具。

关将军也在流民中征募了一些军士。

对了,主公‘求贤令’近来收效不少,多天来陆续有一些年轻士子前来投效。

此次随我前来寿春之人,泰半便是新近投奔的。”

“哦……?”

听说愿意投奔大哥的人才越来越多,我心里由衷地高兴起来,毕竟人才的匮乏一直是制约我军发展的重要障碍。

我颇感兴趣地向简雍问道:“宪和,你为我介绍一番!”

“是,三将军!”

跟随简雍前来寿春的15人中,竟有9人是我离开汝南之后才新近投效的。

虽然由举止气度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出身寒门的士子,并非世家子弟,但每个人都是一副腹有诗书,颇具才华的样子。

而其中尤为引起我注意的是一名最多20出头的年轻文士,此人相貌儒雅中又带几分英气,年纪虽轻却流露出沉稳干练的气度,说起话来不卑不亢,从容自若。

“新野邓芝拜见张将军!”

原来竟是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

在原先的历史轨迹中,邓芝是蜀汉中后期杰出的军政人才,文韬武略兼备,内政、外交、治军无一不精。

其早期际遇颇为坎坷,为躲避战乱,由荆州入蜀,投奔刘璋麾下,但却丝毫不受重用。

一直到刘备入川,占领蜀中,邓芝开始展露头脚。

历任县令、郡太守、尚书、中监军、扬武将军、前军师、前将军、益州刺史、阳武亭侯,直至车骑将军。

毫不夸张地说,邓芝与姜维二人就是蜀汉晚期的中流砥柱。

不曾想,年轻的邓芝竟然会比原先历史轨迹提前了至少10年便投奔了大哥!

不过,这个变化却是再好不过了!

认识过一众人后,我见简雍一行人神色中的疲态愈发明显,便笑着说道:“宪和,你等连续赶路辛劳,且去休息。

今晚我再设宴为你们接风洗尘!

元直,安排宪和他们休息!”

“是,将军!”

徐庶微笑应道。

“简治中,诸位!

请随我来!”

“多谢三将军!”

“多谢将军!”

简雍一行众人向我屈身行礼后随徐庶离开大厅。

……………………………………… 当日下午,按照惯例,我前往军中各营巡视了一番士卒的操练情况。

随着麾下士卒的不断增加,我已经不能像以前在古城时那样,亲自参与对士兵的操练,而代之以每日一次的仔细巡视。

我始终坚信——身为大将,必须对自己军中情况了若指掌,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况且这样做还可以增强统军将领与帐下士卒的联系,将知兵,兵亦知将,使得将兵一体。

经过10多天时间的整训,攻略寿春城以及郡下各县时所收降的万余士兵已经初步归心,能够认同自己是大汉皇叔刘备军中的一员。

这是一个相当可喜的现象!

从军营回到郡寿府后,我径直往内院方向而去——那里有一个我牵挂无比的人!

与夏侯蓉有了三生之约后,我们的关系可说一日千里。

几日来,无论繁忙与否,每日我都会抽出个多时辰,去她那里小坐。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