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1/2)
第三百九十七章 “看来,在汉中所做的安排还是未能全然奏效……”
贾诩斟酌着说道。
“不是未能全然奏效,而是根本就没有奏效!”
曹操倒是很干脆地承认了计策的失败,“刘备虽然未能接手汉中,但从眼下情形 来看,他必然是跟张鲁有所协定。
由张鲁接手汉中,有利于迅速稳定汉中的人心局势。
而刘备那厮,肯定也已做了些手脚,准备一步一步地蚕食汉中。
届时,汉中局势安定了,刘备恐怕也已成功地控制了张鲁。
”
以谣言搅扰汉中,并挑惹刘备、张鲁相斗的计策,正是由曹操自己所出,所以贾诩先前也不便直言其失,但既然曹操自己都已承认失败,这层顾忌自然也就没有了。
“前些日张鲁曾亲赴庐江,双方若有什么协定,必然是在那时所定!”
微微颔首,贾诩沉吟着说道:“不过,诩倒有些疑惑,刘备凭什么敢认定张鲁重掌汉中之后,就会甘心听从其摆布?
张鲁或许并非野心勃勃之人,但其麾下文武却未必如此。
丞相,以诩之见,我方的安排倒算不得真正失败。
若能稍做些调整,将杨松等人利用好,未必不能挑动张鲁与刘备反目!”
见曹操点头,贾诩继续说道:“而当务之急,还是先让妙才将军尽快撤出汉中。
我军留在汉中一日,张鲁就不会将提防的对象换成刘备。
既然终归要撤,那迟撤不如早撤!”
“恩……”
曹操略一思索后,点了点头,“那就即刻传书。
让妙才撤往长安。
马岱那小子,似乎也有些不安分了!”
“是!”
贾诩起身,微施一礼后,转身便要离去。
刚刚走出厅门,便恰好碰到了急匆匆赶来的荀攸,两人险些迎面撞上。
“公达,何以如此匆匆?”
贾诩欠了欠身,诧异地询问道。
荀攸的表情稍显沉重。
皱眉回道:“刚刚得到急报,与夏侯征东(征东将军夏侯惇)合击公孙康的乌桓军突然倒戈,奇袭我军侧后,幸好夏侯征东及时察觉苗头不对,加以提防,才将损失降到最低。
”
“怎么会这样?”
以贾诩的心机沉稳,也不禁面色大变。
荀攸微叹一声,举步入厅。
贾诩蹙眉想了想。
又转身返回到厅内。
………… 看完由程昱亲笔手书的战报后,曹操神情凝重思索了许久,才出声说道:“这一手很不简单,若非元让机警,加之乌桓军行迹太露。
我军恐怕难逃一败。
”
挑了挑眉头,曹操似自言自语,又似向贾诩、荀攸二人询问道:“公孙康当真有这番心机?”
曹军与公孙康所进行地幽州攻防战已经进行了5月有余。
早期因为粮草太过紧缺,担当防卫重任的臧霸虽然费尽心力。
也难逃节节败退的命运。
不到一月,就丢掉了整个辽西、右北平两郡。
随后连渔阳郡也变得岌岌可危。
幸好,曹操对公孙康也是早有防备,及时派遣使者前往乌桓、鲜卑诸部,几经游说,终于说动了与公孙康生出罅隙的乌桓王蹋顿,及鲜卑拓拔部出兵援应。
三万鲜卑、乌桓骑兵的袭扰,让公孙康不胜其烦。
而曹军方面。
在程昱的建议下,臧霸命军卒拣取敌军尸体,割肉为食,勉强解决了军粮的短缺之困后,终于艰难地守住渔阳郡,并支撑到了曹、刘两军战事的结束。
完成秋收之后,曹操立即命夏侯惇统领大军北进幽州,展开反攻。
激战月余。
夏侯惇终于形成对辽东军地反压制。
已成骑虎难下之局的公孙康。
却因脸面问题,死撑不愿退兵。
这正好给了夏侯惇可乘之机————在程昱的建议下。
夏侯惇以步步为营之法紧迫公孙康,同时又请乌桓军日夜不停地袭扰辽东军的辎重补给线。
待公孙康如梦初醒时,才发现自己已经陷入极为窘迫的境况之中————进攻已无希望,原地驻守也得面临夏侯惇的紧迫和乌桓、鲜卑骑军的骚扰,甚至连粮草供应都无法得到保证。
公孙康骑虎难下,夏侯惇却在等待着时机。
按照曹操的估计,至多再有半月,公孙康就将无法支撑下去。
届时,只要能抓住机会将其击退,就可以乘胜一举攻入辽东,最终彻底铲除公孙康地势力。
然而,就在曙光已现,前景一片光明之时,居然出了这么一个大变故,如何不令曹操气恼。
不过,他更为关心的是导致变故的原由。
“丞相说的不错,这里的确很有问题。
”
贾诩点头说道,“据仲德手书来看,辽东军地实际战力并不似先前表现出那么孱弱。
公孙康极有可能是刻意营造出军疲力竭的假像,以掩饰其真实意图。
”
“联系上乌桓军的反戈,攸怀疑……公孙康很可能是与乌桓人联手做的一出戏。
”
荀攸思索着说道,“若真是如此,公孙康地粮草短缺恐怕也是在做假。
负责截击辽东军粮草辎重的,正是乌桓人。
”
“难道从一开始乌桓人就在配合公孙康那厮做戏?”
曹操目现厉色,沉声说道。
“应该不是……”
贾诩摇头说道,“自前次寇犯幽州受挫后,公孙康与乌桓诸部关系并不甚佳。
而且,若一开始乌桓人就与公孙康一路,臧宣高未必能撑到南线战事结束。
公孙康完全可以与乌桓人合力,谋求一举击溃我军,进而直接杀入幽州腹地。
其时幽州防卫羸弱,一旦臧宣高军破。
将再无余力抵挡辽东军。
以诩之见,这两方应是在南线战事(指荆、扬两军的北伐)结束之后才合谋成功。
公孙康见丞相南面大患暂消,不敢再肆意妄为,所以才想以此诡计谋算我军。
”
“不过,正如丞相所说,此计确不一般。
乌桓军先前一直协助我军,未露半点异像,而公孙康也确实被逼至窘迫境地。
面对如此情形。
我军稍生轻忽之心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若非机缘巧合,加之夏侯征东谨慎机敏,谁能料倒乌桓军竟然倒戈意欲袭取渔阳。
假设渔阳告失,公孙康再与乌桓军两面夹击,反破我军并非不可能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