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1/2)
第二百八十八章 是夜,大将军府的内厅中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我和大哥浅斟慢饮,不时地转头笑看着斗儿、苞儿他们几个在厅内来回跑动,嘻笑打闹。
只要有这几个小家伙在,什么地方都会变得热闹异常。
几个孩子里,最小的关兴也已经四岁,成天跟阿斗、苞儿、星彩他们混玩在一切,小家伙们的感情好到极点,虽然彼此间也会闹一些小矛盾,但小孩子没有记仇的天性,闹过后不久又会玩在一起。
比较有意思的是,据说阿斗从来没跟星彩闹过别扭。
跟“我”
所熟知的历史不同,现在的阿斗天资相当的聪颖,而且性格也很是活泼好动,跟我家大小子有得一拼,但他跟苞儿打闹过,跟小关兴打闹过,但就是在星彩面前出乎意料地老实,很有些“惟命是从”
的感觉。
大哥也曾开玩笑地说,星彩就是阿斗天生的克星。
甘、糜两位大嫂,胡、陆(二哥的妾室,陆逊的旁支堂妹)两位二嫂,加上蓉儿她们几个早已将桌案拼在一处,言笑妍妍,根本就不似在饮宴,而是在闲聊家常。
甘大嫂和两位二嫂都有了身孕,特别是大嫂,估计再有两月左右就会临盆,面庞上满是母性的光辉。
惟一让人感到遗憾的,就是二哥和关平因为整军之事仍然留在寿春,否则三家人就凑全了。
。
大哥抬眼看了看拘谨地独坐一角的邓艾,笑着招了招手,示意他过来。
在鼓励的目光中,邓艾小心谨慎地起身走了过来,稍楞了楞,似乎不知道该如何行礼以及怎样称呼大哥。
虽说大哥很是平易近人。
但在不自觉间他还是会流露出一种令人摄服的气势,这是长期身为上位者所积累起来的。
到邓艾目前为止的阅历还是相当有限的,恐怕还无法不受大哥地气势影响。
但他毕竟也不是一般的少年,只稍微犹豫了一下后,便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口称:“小民邓艾,拜见大将军!”
大哥眼中闪过一丝兴味之色,笑着跟我交换了一个眼神。
随即缓缓起身,走到邓艾跟前,亲自将他扶起:“你是翼德的弟子,也就是我的子侄辈。
以后就不必叫什么‘大将军’了,就叫‘伯父’吧!”
邓艾不敢置信地抬起头,没有立即应承,而是小心谨慎地看了看大哥,又将目光转向我。
在鹿门书院求学两年后。
邓艾的性格变得塌实很多,不像跟我初次见面时那么轻躁了。
若换作那时的他,恐怕此时接口便答应了,但现在他也知道谨慎以对了。
无论天资如何聪颖,少年时期如果太过张扬卖弄。
日后很难成就大器,原先历史中的马谡、诸葛恪就是典型。
邓艾能有如此变化,我心中确实很感到高兴。
见我笑着点了点头,表示默许。
邓艾才恭敬地喊了一声:“伯父……”
“好,好,好!”
大哥含笑摸了摸邓艾的头,随即让他在我们地一旁坐下,随口问较起几个问题来。
回答每一个问题时,邓艾都显得很谨慎,思索片刻后才给出答案。
一连问了七、八个问题后,大哥满意地冲我点了点头。
随后把阿斗他们几个叫了过来,指着邓艾说道:“苞儿、星彩、斗儿、兴儿,以后就把小艾当做你们的哥哥……”
几个小家伙眨了眨眼睛,相互交流了片刻后,乖乖地叫了一声“艾哥哥”
。
大哥再为邓艾介绍了几个小家伙后,温和地说道:“小艾,以后要照顾几个弟弟妹妹!”
抑制住心中的激动,邓艾当即跪伏道:“大将军……伯父放心。
邓艾一定誓死护卫少主!”
听到这话。
我也不禁微笑了起来。
邓艾果然跟以前不一样了…… 。
待邓艾回到自己原先的座位上后,大哥轻叹着说道:“此子前途无量。
打磨得好,日后一定能成为斗儿他们的绝好臂助。
三弟,你要好好地磨练他啊!”
“恩……”
我轻轻点了点头…… …………………………………………………………………….
建安十二年五月十八日,正值小皇子出世半月。
朝议之时,光禄大夫许靖上表,提请由孝献皇帝嫡嗣皇子继任天子位,以正社稷之名,使篡臣奸党(指曹操)无法搅扰人心。
许靖上表之后,光禄勋蒯越、廷尉张昭等人相继附奏。
大哥与司徒卢毓、司空刘助、太常伏德等人商议之后,决定采纳许靖、蒯越、张昭等人的奏请,正式将小皇子继任九五之事纳入日程。
随即,太常伏德急召太史令(主掌天时星历,是太常的属官)、太祝令(祭祀时掌读祝词及迎送诸神,太常的属官)、太卜令(国有大事时主卜问,太常属官)共同卜算天时,择定继位吉日。
至第二日,三令上奏,择定六月初八巳时为最为适宜地时辰。
日子时辰一旦敲定之后,一应的准备便紧张地进行之中。
。
由于距皇子继位之日不远,我索性就留在了庐江,通过飞鸽传书的方式向赵云、马良、韩嵩等人了解荆州的军政要务。
为试探出幽州战事中曹操和公孙康的真实意图,根据诸葛亮所筹谋地计划,我传书赵云、黄忠二人在确保荆北防务的前提下,朝上庸大量调集兵马,运输粮草辎重,并命他们有意无意地对外流露出一些信息,以便让曹方探知。
同时。
我又让马良遣使与张鲁联络,请他也向大巴山一带集结兵马,摆出反攻巴西和汉中的架式来。
。
五月二十五日,公孙康再遣其弟公孙恭赶到庐江。
公孙恭此行有两个目的。
一是希望大哥出兵北伐,策应辽东军对幽州地攻略;二是请求大哥提供粮草,以备辽东军长期作战地需要。
对第一个请求,大哥毫不思索地应允了,并由我亲自向公孙恭说明了荆州大军正向上庸集结。
准备进攻汉中的动向。
公孙恭听罢后,似乎有所不满,沉吟片刻后,委婉地向大哥请求能否让荆州大军由西进转向北伐。
他极具蛊惑性地提出,由于曹操兵力北调,南阳、汝南方向的驻军必然大减,只要荆州大军全力北伐,极有可能直捣许昌。
而若是能攻下许昌。
以如今曹操所处的形势,全盘崩溃就指日可待了。
大哥听后,只是笑而不语。
公孙恭一阵错愕,搞不清大哥的意思,又不敢以言语相逼。
只能求助似的看向我这个荆州刺史。
我笑了笑,向公孙恭说明曹军在南阳、汝南方面的守备力量并无减少,北伐强攻地难度极大,而汉中方面地曹军却是有所减少。
加之曹操在汉中的根基不稳。
对汉中的进攻更能对曹操形成威胁。
公孙恭的口才虽然不错,但军略方面显然是个外行,见我说的头头是道,根本无从辩驳,只得颓然放弃。
但微顿后,他又恳求大哥从扬州、广陵方向对曹操发起进攻。
大哥略一思索,点头应允。
第一个要求基本达成后,公孙恭满心期待地提出粮草的请求。
但这一次。
大哥却没有那么干脆地应允,委婉地将此事推给了暂行大司农之权的诸葛亮。
听及要与诸葛亮协商,公孙恭立马变成一脸苦色。
前一次与诸葛亮打过交道后,估计公孙恭也是吃了不少苦头。
不过,我还清楚地记得,上次公孙恭离开庐江时,分明是一脸喜色…… 接下来地关于提供粮草问题地商谈,完全就是由公孙恭与诸葛亮。
大司农丞糜竺(掌财政收支的统计财会事。
大司农地主要佐官)之间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