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1/2)
第一百一十二章 建安六年,八月初十晨。
天色灰蒙,秋风萧瑟,细雨纷飞,别有一番凄凉意味。
庐江郡,舒县之南十余里,正是周瑜祖居所在。
八年前,周瑜正是由此起兵,迎孙策渡江南下,横扫江东,定下了孙氏江东霸业。
八年之后,孙家基业已成空,周瑜也在狂澜难挽的叹息中遗憾而终。
而今周瑜终能抛却一切烦恼,落叶归根,回归故里了!
。
千余军卒腰系白色布条,执兵擎幡,肃立四周,魂幡如林。
在无数目光的注视下,数十名士卒小心翼翼地将周瑜躺卧的厚重棺木,抬进早已挖好的墓穴之中,随即便准备开始填埋。
“相公……你怎能丢下我……”
一身素衣的小乔泣不成声,芙蓉玉面之上泪水、雨水融成一片,似水明眸中早不复往日的明亮,努力想要挣脱身边侍女的扶持,扑到周瑜棺木那里去。
侍女们不敢怠慢,拼尽全力将小乔拖住。
“啪嗒,啪嗒……”
一剖剖泥土被推入墓穴中…… 不远处,张昭、鲁肃等被俘孙家重臣尽皆神情肃然,默望着周瑜墓穴被逐渐填起,眼中的悲伤之色却是完全掩饰不住地流露出来。
三日前,简雍将周瑜尸身即将送抵庐江安葬的消息,告诉了张昭、鲁肃等人。
与周瑜关系最善的鲁肃伤感之余,尝试着向简雍提了出请求————希望能前往庐江,为周瑜送葬。
鲁肃本也没有抱多大希望,毕竟是身为俘虏。
而且三番两次拒绝简雍的说降。
但出乎意料,简雍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且还悉心为鲁肃、张昭等人做了安排,让他们与小乔一道前往庐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
(注:这首古风诗歌是屈原的《九歌。
国殇》。
是追悼为国捐躯的将士地祭歌。
) 周遭肃立的千余军卒突然一齐吟唱起来,声音低沉而悠长,雄浑、悲壮、凄凉……悠悠然回荡在天际之间 “……恩?”
轻噫了一声,鲁肃侧耳聆听了起来,神情无比专注…… 半晌后,鲁肃仰天长叹,仍由秋风寒雨从自己面庞掠过,两行热泪自其眼中无声滑落。
“公瑾……你听着了么?
是《国殇》……是敌方士卒为你而歌的《国殇》……”
军士们一遍遍地吟唱着《国殇》。
久久不息…… ……………………………………………… 庐江城,南城馆驿的一间房中,张昭、鲁肃二人盘膝对面而座。
虽然身为俘虏,但张昭、鲁肃等人却也受到了庐江太守李通的礼遇,一众人等都被安置在南北城两个馆驿之中。
在馆驿中。
张、鲁等人可以自由行动,只是不能外出。
自舒城返回庐江之后,张昭就将鲁肃将至自己房中,但两盏茶的工夫过去。
两人竟没有说一句话。
“休矣,休矣……”
张昭叹了口气,突然开口说道。
“……”
鲁肃默然,轻点了点头。
虽然张昭的话看似有些莫名其妙,但鲁肃却完全领会得其中内涵————孙家已彻底……休矣!
利用为周瑜下葬一事,刘备成功地赢得了江东士族、百姓之心,也将赢得诸多孙家旧臣之心,尤其是那些军中将领。
不远数百里、不顾艰难险阻。
将周瑜遗体送回庐江故里;以锦帆水军全军为周瑜护卫送行;为周瑜筹备隆重非常的葬礼;以张飞为首地刘备军将校齐在周瑜坟前为其躬身行礼……一切的一切,都令人感到匪夷所思,却又…… 尤其听得那曲由千余士卒吟唱的《国殇》之时,徐盛、朱桓等被俘将领尽皆泣不成声……鲁肃知道,徐盛等人的归降恐怕只是时间问题了……但面对当时的景象,连鲁肃自己都抑制不住心中的激荡!
。
张昭说了那四个字后,房内再度回归宁静。
两人默然静坐,各自思索着什么。
“张公、鲁公可在?”
房外突然传来一个清矍悦耳的声音。
张、鲁二人同时警醒。
发觉这个声音颇为陌生。
并似熟识之人。
愕然对视一眼后,鲁肃出声应道:“我二人在此!
敢问尊架何人?”
“不才刘备。
愿乞二公赐见!”
房外那人声音温和恭谦地回道。
刘备???
张、鲁二人面色愕然,眼中同时射出不敢置信的神色。
楞了片刻后,二人急忙起身,由鲁肃上前开启房门。
房外站着两人,一人面白而相貌奇伟、神态温和有礼,但周身却也隐隐然有一股令人慑服地气势,另一人身材极为魁伟,犹如黑色铁塔一般,相貌极其威武,正是刘备军中魁首之一————平南将军张飞。
鲁肃、张昭等人来庐江后,曾被其召见过一次,而且在周瑜葬礼上也曾会面,故而识的。
“刘备见过二位大贤!”
白面中年男子就在门外拱手施了一礼,和声说道。
。
张昭、鲁肃将大哥和我迎入房内,各自躬身还礼。
“张大人、鲁大人!
这位便是我家兄长……”
我分别为大哥和张昭、鲁肃等人做介绍,“大哥,这位是张大人,这位是鲁大人!”
此次我是先行返回的庐江,目的正是为亲自主持周瑜的葬礼。
所以要礼葬周瑜。
一则地确是出自我对他的敬重之意,但更为主要的原因,还是要借此收取人心。
目前有大量地孙氏旧臣旧将沦为我军俘虏,内中不乏忠义之辈。
而这些人通常都是身具大才之贤者,如张昭、鲁肃等人。
如果能够得到他们地投效,不但有助于迅速稳定江东局势,而且对大哥的大业也将是极为得力的臂助。
对这些忠义之辈,仅靠威逼利诱是远远不够的。
最好的办法就感化其心。
周瑜的殓葬,就是一个最好的机会!
我将这个意图以快马飞报大哥后,大哥也非常赞同。
其实在周瑜下葬之时,大哥也已赶到庐江,不过周瑜下葬时并未亲临现场。
大哥地身份和我不同,他还要顾忌到荆州那里地反应。
而由我出面,就没有这层顾忌了!
此次张昭、鲁肃他们主动要求为周瑜送葬,其实正中我下怀。
正好可以借此机会。
让大哥说服他们归顺!
“二公宏才伟略,备素有耳闻,今日得见实乃三生之幸!”
大哥面色欣喜无限,和声说道,“冒昧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