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欢迎会(二)(1/2)
范建新见二黑子出糗,只是在一旁抱着膀子嗤笑。
心想,你长得贼眉鼠眼的猥琐像,看人的眼神总是斜视又鬼魅…… 人家能理你才怪呢!
他并不打算上前救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
这时,那位年轻的“洋大爷”
开始发飙了!
“上帝呀!
这里竟然没人听的懂,英语这种世界上交流最为广泛的语言!
这他妈的是个多么愚昧又糟糕的国度?!
……”
年轻的“洋大爷”
,口中开始了不干不净的发牢骚,另外两位“洋大爷”
也跟着抱怨,嘴里不停的贬低这个小城镇的落后、粗鄙、无知、愚昧…… 范建新的神情本来是一派的祥和、淡然,这事可与他没有关系,他可不想多事、出风头。
可三位“洋大爷”
,特别是那位年龄最年轻的“洋大爷”
的话,让他听的十分的刺耳!
当一位“洋大爷”
所穿的牛仔裤上的铜质“苹果”
标牌,在他眼前晃荡时,他的脑中忽然灵光乍现…… 他想起再过两天,就是元月十九号,与后世的“119”
事件,在数字上是重合的。
“这一天,米国的苹果电脑公司不是发布了全球首台图形界面的个人电脑吗?”
那天之后,苹果电脑公司的股价开始飙升......
忽然,一条有点恶趣的从老外身上捞些外币的念头,从范建新的脑海中涌现出来…… 妹妹英子在一旁不停的怂恿,范建新走了过去,没想到却遭到厂长助理小刘的驱赶。
“去!
到一边去!
你一个临时工,这里有你什么事?!
还嫌你的兄弟丢人丢的不够吗?
……还凑过来跟着丢人现眼?!”
他心大,却忘了自己也在这里丢人呢。
说起来很奇怪,从杨淼交了100元给范建新,参与粮油商店承包开始,刘助理的心里犹如鱼刺梗喉。
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了杨厂长的千金杨淼一面之后,就对杨淼不能忘怀,想入非非。
杨淼的姿容和杨厂长的势力,让他做着凤凰男的梦。
而杨淼,与范建新走近,让他不能忍受。
随着粮油商店生意的爆棚,杨厂长每提及范建新时又多有赞许,他就更加的莫名嫉恨起这位比他年龄还小的临时工来。
说起来,范建新此时的身份还真是一个临时工。
他目前的人事关系是登记在杨磊的门市部名下的临时工,说是粮油商店的副主任只是一个名头而已,这一点刘助理当然清楚。
“临时工?
……呵呵,哼!”
范建新听到刘助理挖苦他是临时工时,只是轻蔑的看了刘助理一眼,这种自以为上过大学就了不起的小爬虫,他真的懒得搭理。
他径直走到那位情绪最为激动的年轻“洋大爷”
的跟前,用美式英语说: “喂,那红脖子,你瞎激动个啥劲啊?!
日狗的英语谁不会说?
……卧槽!
人家小妞要买姨妈巾,你个大老爷们跟着瞎凑啥热闹?!
你用的着吗?
……活计,消消火,这里可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华夏,你们那米国建国才多少年?
连华夏建国的零头都没有!
不要乱嚷嚷,绅士点,懂么?
在这里要懂得尊重女孩子的隐私……”
范建新一通骂骂咧咧的言语,口吻像极了米国街头的小混混、嬉皮士,说话很不客气,可话糙理却不糙。
“红脖子”
一词是米国人对地位低下的白人有些蔑视的称谓,那“洋大爷”
被范建新流利的美式英语和自信高傲的眼神给震慑住,一时竟呆愣起来,不知该怎样怼眼前的华夏青年。
这位“洋大爷”
也就是米国的一般工人,来华夏这些天,一直是有华夏翻译陪同的,却没有见过英语说的这么溜的人,还带着一点儿新泽西州的口音。
而且,那些华夏的翻译,英语说的像书面的语言,一本正经,人却是有点卑躬屈膝的神态。
突然,冒出一个华夏青年,用地道的美式英语,讽刺的口吻诘问他,他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他安静了下来。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坐在汽车里的年轻女子,是米国派来的面粉机械专业的华裔翻译,湾岛人,几年前随家人一起移民米国的,大学毕业刚工作。
巧不巧的昨天才到巉州,因旅途劳顿,受点风寒,不曾想例假就提前了,却没准备卫生巾…… 现在,她尴尬的下不了车。
刚才她和汉斯,也就是站在车旁的那位年轻的“洋大爷”
,对话是这样的: “我来例假了……”
“你说什么?”
“我来例假了,想买一些卫生巾。”
“呃……好的。”
汉斯,只是约翰迪尔公司的一个普通工人,与他同来的女翻译遇到了生理期,求助于他,他受宠若惊,就问周围的华夏人“哪里有卫生巾卖?
……”
可没人听得懂,他就急了。
将英国人和米国人习惯说的卫生巾不同的词都说了,可还是没人听得懂。
而那个做翻译的年轻女士,自小在湾岛长大,受华夏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被汉斯一通乱问、乱嚷嚷,弄得害羞起来,更是不愿意下车了。
范建新也有些为难,他印象中,华夏这个时候还没有生产卫生巾的工厂呢。
广大的“半边天”
仍然在用传统的卫生带、卫生纸,来解决这种自然的生理现象。
要想买卫生巾,只有友谊商店有的卖。
范建新拉开车门,用英语将这个情况跟那位华裔女翻译说了…… 然后,他让英子带着女翻译乘车去友谊商店,自己就临时充当三位“洋大爷”
的翻译。
妹妹英子钻进豪华的轿车,兴奋的不得了,摸摸这摸摸那,范建新笑着叮嘱道“矜持——”
前世,范建新最长的一次待在米国近一年,为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和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等博物馆,修复过珍藏在那里的华夏古字画。
当年,这些米国的博物馆,在华夏招聘懂英语的古字画修复工,范建新应聘成功,在米国辗转过几个州。
期间,他与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个亚欧混血的女教授,同居过一段时间。
他对米国的风土人情很熟悉,也有做翻译的经验。
很了解米国人的心理。
不用猜,这三位来到华夏的米国人,除了工作以外也想从华夏捞到些好处的,特别是华夏的古董。
范建新当然知道,该怎么跟他们打交道。
有了范建新这个翻译,三位自命不凡的“洋大爷”
就温驯多了!
这位华夏小子,不仅能说流利的美式英语,连街头的俚语、掌故都能说,还告诉他们巉州哪里可以买到华夏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 比前些天,市委接待处委派给他们的翻译,容易沟通多了。
他们来华夏也有些时日,却什么也做不了,在他们的意识里,时间就是金钱。
他们想尽快完成面粉机械的安装和调试,教会本地工人设备的操作技术。
范建新跟他们说,只要他高兴了,他可以带他们去巉州的古玩市场,因此,他们非常的配合范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