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118章 善恶的根本区别之二(2/2)

那太好了。”

严子休长出一口气。

他心中感叹,有无忧,就无忧。

无忧接着说:“再者,惩恶即是扬善。

如果你今天不抓这四个人,你想想,按他们的德性,会有多少人死于非命?”

“惩恶即是扬善。

是啊,不惩罚那笑面虎安东尼,就没法子保护海东村的村民。

看来善恶不是表面上那么简单。

无忧,你说到底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善恶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生命是否有尊重。”

无忧郑重地说。

严子休的心被触动了。

他感觉这话很有深意,不由地重复了一遍:“善恶的根本区别,在于对生命是否有尊重。”

“对。

比如你今天的捆人行为。

如果不论青红皂白,这四个人进来你就捆,说不定就是恶。

但为了阻止他们伤害游客们,你的捆人就是善。

因为你的出发点,是对游客们生命的尊重,是对不尊重生命行为的反对。”

“我明白了。”

严子休心中有些开朗,“但沙威他们可不会认为我在行善,反而认为我是在作恶。”

“所以善恶要从智慧、公道、良知三个层面确认。

不然的话,人们都说自己在行善,这样就会聚讼不休。”

严子休虚心请教:“这三个方面怎么说呢?”

“智慧,就是先觉者的看法。

先觉悟的人,看到一切生命都是同体的,其视野广大、开阔,长远、本质,其见解历经时空的检验,足以印证后来人的看法。”

严子休点头:“我明白,你说的这些都集中在经典里面。”

“其次是公道,就是要让最大多数的众生来评议。

全部众生都评议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最大多数。

比如今天,游客们避免了受伤或丧命,所以他们肯定评议你是对的。”

“但有没有大多数人都看错的时候呢?”

无忧道:“有。

所以才要结合先觉者的智慧呀。”

“那第三呢?”

“第三就是良知。

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小孩要掉到井里,人们见到都会同情去救。”

“那不是还有把别人孩子扔井里的吗?”

严子休替好抬杠的人问。

“这样的人,其良知被覆盖了,并不是没有良知。

所以刚才说要靠三个方面来共同印证,而不是单靠良知,或者单靠多数人评议。”

“智慧,公道,良知。

听你这么说,我怎么想起一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话来呢?”

严子休感悟道。

“哈哈,孺子可教也。”

无忧笑道。

“怪不得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没有说己所欲施于人。

这确实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

无忧肯定道:“对。

霸道就是己所欲施于人,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觉得什么是好的,然后就要求大家怎么样做,这是霸道。

我验证了什么好,然后希望大家怎么样做,就是王道。”

“这个区别,关键还是在于有没有对生命的尊重。”

严子休回到了开头。

“是这样的。”

“那我懂了,我知道去修仙界该如何做了。”

严子休只觉得心神坚定,眼中露出雄毅之色。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