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5章:头七之收获(2/3)
夜里返家,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着也应该要躲入被窝,以免自己看见鬼被吓住。
有人说,如果让死者的魂魄看见自己的家人,则会令他记挂家人而影响他投胎转世再次做人,说不定还会因此坠入“三恶道”
中受苦受累。
亦有说法认为魂魄到了“头七”
当天子时回家,家人应于家中烧一个梯子状的东西,好让魂魄顺着这趟“天梯”
上天。
《魏书》云:“又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齐,令七人出家”
。
《北史·胡国珍传》曰:“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
;《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佛经”
《瑜伽轮》谓人生有“六道轮回”
,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
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
《地藏菩萨本愿经》曰:“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
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逢七举行超度、祭奠。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即人有“三魂七魄”
,死后一年去一“魂”
,七天去一“魄”
,三年则“魂尽”
,七满则“魄”
尽,所以要过“七期”
和“三周年”
,即“守孝三年”
。
还有另外一说法是,死者从去世之日算起,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
们就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
又称“过七灾”
。
人死后头七返家探视一说最早出自《西藏度亡经》,即《中阴救度密法》。
而民间“烧七”
习俗也与之类似,故“烧七”
又称“做七”
、“守七”
、“七祭”
。
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
、“二七”
、“三七”
、“四七”
、“五七”
、“六七”
、“末七”
,共计49天。
有人认为,“烧七”
习俗来源于“生缘说”
,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
在“烧七”
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笼,表示家有重孝。
“头七”
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下余“六七”
都到坟地花费纸钱。
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
祭礼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
;至于二、四、六等“双七”
,则亲友不必来。
孝子只烧纸钱、不哭灵,称为“空七”
。
尤以“三七”
和“末七”
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
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
在“五七”
或“六七”
忌日,其家属请僧侣或道士做法事超度,遍请亲友前来参祭。
“末七”
又称“尽七”
,丧家大都要请来僧、侣們诵经礼忏,亲友也要送冥币、香、纸、大蜡、金银斗等“明器”
祭奠。
凡间百姓们认为“烧七”
若与夏历的“初七”
、“十七”
、“廿七”
相逢,谓之“冲七”
或“犯七”
,认为亡魂“逢七有灾,冲七有难”
。
时至今日,在关中的耀县和陕南的丹凤县,除认为“冲七”
是忌期外,还以“烧七”
与月中的“初八”
、“十八”
、“二十八”
相逢也是忌期,故俗云:“逢七逢八,铜锤铁钗;烧七烧九,阎王请吃酒”
,并认为“烧七”
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阎王要拷打亡魂,遇到这种情况,要提前或推迟一天祭奠。
因此,在下界凡间关中一些农村,遇到“冲七”
时,孝子要给死者坟顶插一把纸伞,意在协助亡魂躲避灾难。